一支蜡烛引发的随想
老辈人管蜡烛叫“洋蜡”,旧中国的工业极其落后,许多东西都是泊来品,所以便在名字前面加上一个“洋”字,例如“洋火” “洋壶” “洋炉子”等等。
记得小时候,蜡烛是家里的必备品,就像油盐酱醋一样,须臾不可缺少。那时的电力供应非常紧张,家中三天两头地停电,每每到了停电的时候,唯一的家用电器——电灯便成了摆设,此时蜡烛就派上了用场。蜡烛的亮度非常有限,点燃一根拇指粗的蜡烛,在十几平方米的屋里只能勉强看见眼前的景物,即使俩人对面而坐,也很难看清彼此的眉眼,就连白色的墙壁也仿佛变成了灰色。
吃罢晚饭,正是主妇们忙针线、孩子们做作业的时候。昏暗的烛光前,大人孩子围拢在一起,各自干着手中的事情。为了能更亮些,人们总是把头凑到距离蜡烛最近的地方,由于精神过于集中,不知不觉地,头发便碰到了烛火,只听“咝”的一声,一缕头发瞬间缩卷消失,空气中立时散发出一股难闻的焦糊味。在烛光下写字看书,功夫不大,便会感觉眼晴发酸,只好放下书本休息片刻。此时,心里最盼望的是头上的电灯赶快亮起来,而一旦来电,街坊四邻便会响起一片欢呼,有的孩子还会跑到院中高喊:“来电啦,来电啦!”就如同过节般高兴。
现如今,家中的电器越来越多,但停电的现象却极为少见。平时赶上供电部门设备检修需要停电,报纸上会早早地发出通知让用户们提前做好准备,而且天黑之前大多都能恢复供电,人们再也不用点着蜡烛照明了。
家里不再预备蜡烛,商场超市里也难觅蜡烛的身影,唯有蛋糕店里还能找到蜡烛。那是一种细如火柴的红色蜡烛,是过生日时插在蛋糕上许愿用的,图的是形式,要的是气氛。 (赵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