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交大的故事:忆老交大农场
专稿 (郭玉强)作为一名从小在唐山交大校园长大的职工子弟,我亲眼目睹了老交大在唐期间创新、发展、实践的一些经历,今天我借贵报《我和老交大的故事》专栏,向大家讲述一段关于唐山交大农场的故事,听起来好像与这个理工科高等学府不太相符,但它确实是交大发展史中的一段“插曲”。
提起农场,很多人会想起农业院校里的实习农场和文革时期的“五七”农场、知青农场。但很少有人知道唐山交大这所全国知名的理工科学府,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曾有过创建农场经历。
这个农场在我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我的记忆中,农场有十多亩地的菜田、一个养猪场和一个养牛场(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农场停办了),由学校的后勤部门负责管理。一个理工科大学为什么要建农场呢?一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多种原因供应相对匮乏,建立农场可以自产一些蔬菜、肉食,节约开支。二是校内有部分空闲荒地,建立农场可以变荒为宝。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可行之举。
当时我家住在交大南华。在我家南面30多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大院,父母告诉我那里是个养猪场。里面约有十来个圈舍,几十头猪的存栏量。在我家东侧三百米左右的地方,还有一个养牛场,饲养着十多头奶牛。而在养牛场附近则是一片菜田,每逢夏秋季节,菜田里呈现一片绿油油的景象。长势良好的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让人看了格外喜欢。小时候在大人们的带领下我经常到农场“参观学习”。在交大农场我第一次看到了猪、牛的饲养过程。了解了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的栽培做法,使我从小懂了一点农业知识。由于养猪场离我家较近,去里面看看、转转是常有的事。那时我经常看到一位50岁左右的师傅整天在猪场里忙碌。大人们亲切的称他为王师傅,而我们这些孩子则称他为王大爷(听说是从农村招来的临时人员)。
由于学校农场的建立,缓解了当时供给不足给学校带来的困难。产出的蔬菜、肉食全部用于添补学生们的伙食。而养牛场产出的牛奶,则主要满足学校教职员工的牛奶供应。尽管学校的农场只存在了几年时间,但在上世纪60年初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可以说农场的建立是交大创新、发展的一次宝贵实践和有益尝试,有着它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