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青年杨星:公益就是我隐形的翅膀

专稿 杨星,一个患有先天性脑瘫但17岁便创办了公益网站的青年,一个家境平凡,无法直立行走却赢得了事业和爱情的残疾人,一个不惜卖掉婚房,借债为残疾孩子建起免费学校的爱心校长。
在他创办的星愿爱心学校,崭新的走廊墙壁上印满了一行行的小黑手印,有高有矮,这是残疾孩子扶着墙走路时留下的;虽是平房,为防止残疾孩子滑倒,各处还是铺设了橡胶地毯;从大门口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无障碍的,高度合理的课桌被固定在地板上……
艰难起飞,卖婚房举债建学校
“我自己就是残疾人,所以我很清楚残疾孩子需要什么。能去学校读书一直是我的梦想。断断续续去过几次学校,但是发现自己连最起码的课间去厕所都做不到。这些年我去学校读书的梦想逐渐转化成给残疾孩子办一所学校。”
杨星说,因为出生后3个月就被医院查出患有脑瘫,父母就此放弃了工作,带着他开始了十几年寻医就诊的生活。积蓄花光后,父母只好外出打工继续给他筹集治病和疗养身体的钱,在他和爱人确定关系后,父母又倾其所有为他们准备了婚房。
可为了给残疾孩子办免费学校,杨星把婚房卖了,又和亲友借了一部分才凑够基本的资金。“女儿10个月了,很可爱,和我们住在学校里,生活条件有限,我一直觉得欠女儿和爱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没有家里人的支持,凭我自己的力量一定做不到这些。但作为儿子、丈夫和爸爸,我亏欠家人很多。”
学校现已招收的4名残疾孩子,虽然最大的已经有16岁,但在进入星愿爱心学校前从没有走进过学校真正的课堂。从去年7月份学校开学至今,每天从早晨8时一直到下午5时,4名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都由学校老师照料。“最初我没想到孩子们的基础这么差,有的孩子已经快10岁了,从1数到10都有些勉强。”
杨星说,他能体会残疾孩子的成长历程,“残疾孩子由于身体不方便,很多时候只能独自闷在家里,整天面对着墙壁和家具,很少有机会出去玩。刚来学校时,他们对于与外界接触多少有些抵触。一个小女孩只要听到有人提及残疾人这类的字眼,就会哭出来。现在他们掌握了语文、数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重要的是已经能承认自己并且接受自己,体会到了在学校学习的乐趣。”
双宿双飞,夫妻携手做公益
从为残疾人创办公益网站开始,杨星在做公益的过程中结识了很多志愿者,其中就有爱人张淑娟。相识时,张淑娟还是河北师范大学大三的学生,独立开朗的她,作为系里的党支部书记,经常向杨星请教公益活动方面的事情。不知不觉间,两颗同样热爱公益的心慢慢地靠近了。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婚姻却是两家人的事。这段感情遭到了双方家人的强烈反对。“双方父母都担心我们的未来。我是依靠双拐来走路,但有健全的心智。我要凭自己的能力给爱人一个未来,我不会退缩。”为了证明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对这段感情的诚挚,杨星和张淑娟一起在学校周边办起了“小饭桌”。
“因为娟子有过当家教的经验,所以我们的小饭桌还兼着辅导学习的功能,这在当时很有新意,也契合了很多学生家长的心理。第一次有家长打电话说要来报名,我整整一天不敢做别的事情,就坐那等,生怕错过这个机会。”经过三年的努力,他们创办的“小饭桌”打响了知名度。终于,他们除了能够自立,还有了经济能力来继续做喜欢的公益事业,而两个年轻人顽强自立的精神和真挚的感情也获得了家人的认可,2012年,在家人亲朋的祝福中杨星和张淑娟举办了婚礼。
“我觉得身体上的不完美,反而让他比很多正常人更坚强、乐观、阳光。”怀抱着女儿的张淑娟对记者说,“他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我们不会停止对公益事业的热爱”。
振翅高飞,想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
爱心学校的招生一直都在继续,杨星希望能招满10名残疾孩子。
“孩子智力要正常,盲聋哑和弱智孩子,唐山有专门招收他们的学校,我想把这样的学习机会留给那些有学习能力的肢体残疾的孩子。孩子的年龄最好在7岁到16岁。”
杨星很希望那些符合入学条件的孩子能和他联系,走进课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天赋,只要不放弃,他们就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我很喜欢《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主人公虽是残疾人却不断地与命运抗争。公益对于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就像隐形的翅膀,可以带我们飞过绝望,带给我们希望。”
杨星爱心学校位于唐山市大里路与兴源道交叉口附近,对孩子们全日托管,早上送到学校,晚上过来接。如果您的家中、您身边的朋友中有渴望上学、符合入学条件的残疾孩子,可以联系杨星本人,联系电话:15176537737。
(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