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新挑战 提高新能力
—三论贯彻落实全市重点项目观摩暨经济分析会议精神
专稿 (本报评论员张笑非 崔玉宝)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无疑为我市推进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但是,凡是重大历史机遇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新的困难、压力和挑战。对此,我们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平常心,在对当前所面临的困难进行正确的研判和把握中直面新挑战,提高新能力。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市经济运行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发展新动力孕育期“三期”叠加期,这种现象将以一种常态化状态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在这个新的常态下,我市在经济发展中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持续显现,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去年以来,我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大气污染严重、发展新兴产业缺乏人才智力支撑、社会事业明显滞后等深层次问题日益暴露,从而构成了我们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所面临的新的严峻挑战。
面对新的挑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使一些经济指标出现回落,这既有必然性,也是我们主动作为的结果,不能为此纠结,更不能动摇信心和决心;但也不能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借口无所作为,特别是在项目建设上放松要求,使抓项目的力度减弱。应该看到,一方面,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又坚持战略思维,彻底摆脱“速度情结”。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不搞强刺激、大调整,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尽量减少阵痛,争取结构调整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
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绝非口头上的夸夸其谈,而需要能力的转换来保证。这就需要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加强学习,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本地的先进典型学习,又要向外地的先进经验学习。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这样,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新情况、转型升级中的新问题、项目建设中的新矛盾,都可以通过学习,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深化改革、向改革要动力、要效益的能力,提高开放创新、以开放促发展、靠创新图生存的能力,最终实现在项目建设中提高优质投资的能力,为稳增长筑牢根基,为长远发展增加后劲。
顺境逆境看襟怀,大事难事看担当。唐山现在确实面临着多年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也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攻坚克难、担当干事的机会。各级领导要勇于直面挑战,切实负起责任,锐意开放创新,加速转型升级,在深化京唐战略合作中奋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