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声中的战斗
——驻唐武警水电一支队鲁甸红石岩堰塞湖排险侧记
专稿 (本报记者 王昊 王蓉辉 通讯员 肖含荣 张强)“哔哔……哔哔……”连日来,在险象环生的云南省鲁甸地震灾区红石岩堰塞湖排险现场,一阵阵清脆的哨声此起彼伏地吹响着,虽然在各种大型作业机械发生的巨大轰隆声中,这些哨声显得那么单薄,但却透出无比的顽强和执著。
在参加抢险的驻唐武警水电一支队官兵们心中,哨声就是战斗!
为了完成鲁甸抗震救灾道路抢通、设备转运、红石岩堰塞湖抢险等任务,一支队的官兵们每天都奋战在排险一线,哪里最危险,他们的身影就在哪里出现。在红石岩堰塞湖排险现场,这支队伍肩负着安全指挥抢险的重任,每一位战士都口含哨子,穿梭在机械设备中间,全力保障施工场地的作业安全。
“8月9日,2次余震、3次落石、15次放炮;8月10日,无余震、1次塌方、4次落石、19次放炮;8月11日,1次余震、6次落石、放炮太多记不清了……”在安全员孙红辉随身携带的安全记录本中,这样看似简单的几组数字,记录了他在鲁甸参与救援工作的情况。本子上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关系着正在鲁甸红石岩堰体上作业的近千名战友、数百套大型机械设备的安全。
一次,机械的轰鸣声太响了,掩盖过孙红辉全力吹响的哨声。看着山顶滚落的石头和正在堰体作业毫无知觉的战友,孙红辉急了!在乱石遍布的山路上连滚带爬地边跑边喊:“塌方!大家快闪开!”闻听到喊声的战友们迅速撤离塌方地点,躲避到了安全区域,而孙红辉却脚下一滑,翻滚到了悬崖边,身后不断滑落的碎石,落入湖中溅起一排排水柱,战友们不禁惊起一身冷汗。正当大家担心他的安危时,孙红辉站起身来,只整理了下军装,又继续投入到排险之中。而像这样的险情,只是武警水电一支队鲁甸红石岩堰塞湖排险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鲁甸地震发生后天气阴晴不定,时而阴雨绵绵、时而烈日当头,但无论天气如何多变,作为安全员必须站在整个现场的最高处密切关注四周情况,经常一站就是12个小时。天气炎热,环境险恶,不分昼夜的连续工作,使得战士们都眼眶凹陷,疲惫不堪。然而肩上的安全警戒重任让他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即使在晚上,其他战士休息了,他们却连打盹都不敢。
“那么多战友的生命、装备的安全就在哨声里,哨声就是我们的战斗!”中士王海刚说。
排险现场人手紧张,王海刚他们往往刚换下岗来,又接到帮忙搬运炸药的命令。从驻地跑到远处的渡口边,24公斤一包的炸药,战士们扛起就一溜儿小跑着再朝一公里外的堰体坡上冲去,短时间内得运送十几趟。
自从到达鲁甸执行任务后,一支队涌现出的排险事迹不计其数。他们说:“虽然很累,但下面还有那么多群众,为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再累也得坚持!”
就是这支钢铁部队,在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从潘家口水库驻地第一时间驰援震区,参与陡河电厂、市商业局招待所、唐山劳动日报社等抢修抢建任务,所属一中队在抗震救灾中荣立集体一等功,并被国家建委授予“抗震救灾模范中队”的光荣称号;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中,他们派出了由18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顽强苦战,受到武警总部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