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点染青春的色彩
—唐山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作《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掠影

唐山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作的《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
专稿 唐山是冀东抗日的主战场。当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和惨无人道的行径,唐山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篇章。此间,巍巍燕山,潺潺滦水记录了这场民族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见证了日寇在这片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日寇在冀东这片土地上仅惨案就制造了100多起。为了不忘国耻,共圆梦想,2014年清明,唐山师范学院组织大学生开展了系列寻访活动。他们走访了潘家峪惨案的幸存者、抗日英雄的后人,寻访了冀东烈士陵园、喜峰口《大刀进行曲》的诞生地……一次次体会着什么是国恨家仇,什么是正义邪恶,什么是和平繁荣。青春的血液中融入了历史,未来的脊梁上镌刻了责任。祖国发展我成长,祖国未来我建设,凝聚在心灵就是力量,攥紧了拳头就要发奋。大学生们在校园宣讲,在网络交流,在社会弘扬,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化作缤纷的色彩,历时四个月的寻访、创作,绘成《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李运昌、包森、周文彬、魏春波等英雄人物和潘家峪大惨案、喜峰口长城抗战、节振国刀劈鬼子兵等场景及一处处抗战旧址、纪念地跃然图中,这是纪念中国抗战胜利69年历史上第一张由大学生手绘的“胜迹图”,诠释了赤子真情,昭示着立志报国,为青春构筑起“坚固的精神堡垒”。
该图于8月10日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作为藏品收藏。
葛昌秋 张北男 摄影报道

在鲁家峪学生们看到了从山洞里扒出来的,当年八路军战士用过的枪支
③
大学生们在潘家峪惨案旧址拍下日寇的罪证

学校的老师指导创作

悉心画下每一笔

大学生们在寻访地写生

原冀热辽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长子、81岁的李惠仁老人为该图题名

采访潘家峪惨案的幸存者

大学生们聆听堡垒户后人赵春胜讲述当年父辈的故事

《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