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7月底,各省份“裸官”摸底调查基本结束。各省份组织、纪检等部门,已基本掌握了本省的“裸官”数量。而调岗则最快要待本月底才能到位。初步排查发现了多少名裸官?对于新京报记者的追问,福建等十余省市均回应“具体数据不便透露”。“裸官”对于各地而言,依旧是一个敏感问题。
自中组下发《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之后,全国各省迅速拿出了“裸官”排查“时间表”和“路线图”。反应之迅速,令人惊喜。对于哪些人应该填写“报告表”,各省的做法也是空前一致:都将排查的覆盖面,定位在包括乡镇和企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国家工作人员,即所有“吃财政饭”的人员。但对于“裸官”的治理上,更应该将重点放在“官”这个词上面。
查出来多少“裸官”?公众希望这个数字能晒一晒。事实上,一些地方已积极公布了“裸官”数据,不但“天塌不下来”,还赢得了公众对官方工作的肯定和赞许。相反,另一些地方对“裸官”摸底结果讳莫如深,反而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不便透露”会给公众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是地方“裸官”数量过多,还是摸底工作不顺利无法向社会交代?这是不是变相地表达出对群众监督的排斥?
摸清“裸官”数量是“裸官”治理的“必要条件”。那么,在排查裸官时,不仅要防止“移花接木”的滥竽充数,更要防止真正的裸官成为漏网之鱼。对“裸官”不姑息不放任,早查严整治,负面影响和损失自然会少一些。既然名单已出笼,那就要排除阻力,大胆公布,请百姓用眼睛审视监督,拿双手挤掉水分,依规定走好裸官处理程序,同时,尽快从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上破“裸官”监管之难题,别让人们一次次地经历过山车般的熬煎。
(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