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疗养院飞来天使义工
(本报记者施疑) 甜美的容貌,良好的教育,殷实的家境,似锦的前程。国庆节期间,当这样一位上天眷顾的南京女孩出现在市截瘫疗养院时,每个病员都忍不住问一句:“这是谁呀?”
她是下个月才满18岁的杨媛慧,现在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高二学生,国庆假期从上海飞到唐山,到截瘫疗养院做义工。
一个打针还会哭、房间里摆满了毛绒玩具的富家千金,为什么不远千里来唐山做义工呢?
看了《唐山大地震》,她要来唐山做点事
今年暑假末,观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的杨媛慧,被唐山人不屈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是影片中,汶川地震时,身在异国的方登回国做志愿者的情节,深深触动了杨媛慧,她决定去唐山:“如果我将来在国内上大学,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可我明年要到美国学习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来,所以必须尽快去。”杨媛慧并没有立刻动身,而是等到了国庆节,“这段时间我要考虑一下到唐山做点什么。”她在网上查到唐山有个截瘫疗养院,住着不少因地震致残的截瘫病员,就联系到这里来做义工。
放假前,杨媛慧向学校请了假。80后的老师、90后的富二代同学,大多不能理解,只有父母支持她。父亲杨林是电视剧《唐山孤儿》的出品人,父母还把准备买钢琴的10万元钱捐给了灾区。
倾诉与倾听,她给病员带来无尽欢乐
出发之前,杨媛慧想象着,截瘫疗养院的病员可能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吧,她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喂饭、翻身、洗床单,脏活累活什么也不怕。
可10月5日,她来到疗养院发现很多病员生活都能够自理,疗养院服务也很周到。杨媛慧怕病员不好意思麻烦她,真诚地对大家说:“叔叔阿姨,有啥活儿就吩咐我干,使唤使唤我。我来就是想让你们享享福。”
疗养院安排杨媛慧照顾李冬梅。听说轮椅上的李阿姨,曾在国内外残疾人运动会上拿过竞速、标枪、铅球等多项金牌,杨媛慧因有机会照顾“名人”而异常兴奋。李冬梅对她也喜欢得不得了,买东西、串亲戚、逛公园,去哪里都带着她,以至于外人还以为她是李阿姨的女儿。
除了帮助病员打热水、收拾房间,疗养院里可干的活儿并不多,杨媛慧觉得自己有点多余。可她不知道,对于病员来说,这个天使一样的女孩,在说说笑笑中给他们带来的欢乐,是最珍贵的礼物。
李冬梅问杨媛慧,“你小名叫点点,是哪个点字?”“一点儿的‘点’,你以为是非典的‘典’吧。”这可逗笑了李阿姨:“怎么不想点好词呢,还非典,应该是典雅的‘典’。”
对李冬梅来说,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杨媛慧,有讲不完的新鲜事,家庭,学校,城市。杨媛慧还打开MP4,给李阿姨看她和同学们跳舞的视频。得知杨媛慧是学校街舞社团的社长,李阿姨想看她跳一段。静若处子的杨媛慧,在激情的乐曲里动若脱兔,这天,她为特殊的观众们而舞。
疗养院的生活是幸福、平静的,但有的病员还是会因为残缺的人生而感到孤独和无助,善良的杨媛慧每每看到孤单的身影,总是主动上前跟他们聊天。大概是太久没有敞开心扉,一位老奶奶竟抹起了眼泪。后来杨媛慧有些内疚地跟李阿姨说:“我觉得我特别残忍,让她回忆起伤心的往事。”李阿姨安慰她说:“孩子你还不懂,对内心孤独的人来说,能找个人倾诉心里会舒服一点。”
不虚此行,她要把抗震精神发扬到学习中
四天的义工生活,杨媛慧对唐山和唐山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她拍了很多照片,说回去给老师同学们看。
李冬梅也给杨媛慧讲了很多地震前后的故事。让杨媛慧最受鼓舞的,是震后初期,唐山人民白天在机关、工厂恢复生产,晚上捡砖头盖自家简易房,重建家园。她说,“我现在的成绩在班上是中等,回去也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李阿姨顽强拼搏,刻苦训练的经历,和唐山人乐观向上的精神感动了杨媛慧:“如果我们都像李阿姨一样,把唐山的抗震精神发扬到学习、工作中,什么事都能干好。”
几天的相处,李冬梅和杨媛慧这对儿忘年交处出了感情。8日,杨媛慧陪李阿姨在院子里聊天。想到明天她就要走了,李阿姨黯然神伤。杨媛慧想哄李阿姨高兴,顽皮地说:“你不想看到我跟你告别吧,那我就悄悄地走,不辞而别。”这让李阿姨更加难过,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杨媛慧又安慰说,“又不是见不着了,我寒假再来看你,好吧?要不明年你去美国找我。”“我怎么找你呀?”“我到了美国,换了新电话号码我第一个告诉你。”“说话要算数啊。”
李冬梅用红色、绿色的毛线给杨媛慧织了一个逼真的小苹果挂件,希望她无论回上海还是将来到美国,都平平安安。
假期结束,杨媛慧要返校了。她说,如果有机会组织学生活动,会带很多同学来这里陪伴病员。杨媛慧带着唐山人的赞许和祝福走了,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留在了截瘫疗养院阳光明媚的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