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分夺秒的生死大营救
—市工人医院、海港医院接力抢救突发急性心肌梗死青年纪实
专稿 (记者 孔祥华 郑媛媛 刘天玥 通讯员 唐振中)8月12日下午的唐港经济开发区,天高气爽,海风习习。开发区体育中心足球场上,一群青年正在来回奔跑。大约18时20分,一名队员突感胸闷,走到场外休息了一会儿。十几分钟后,他感觉没有什么大碍,便走进球场继续参加比赛。不料,刚奔跑了一两分钟,就晕倒了。其他参赛队友见状,立即拨打了附近海港医院的“120”急救电话。
18时40分,海港医院的“120”救护车将这名患者接回医院。胸闷气短的这名患者第一次心电图显示:心脏室颤。但他意识还非常清醒。然而,几分钟之后,这名患者却突然呼吸急促、心律紊乱。“应该是心肌梗死,马上做胸透!”
19时许,在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往放射科的途中,患者停止了呼吸和心跳。“大夫,他才32岁,请你们快救救他!” “肯定是急性心肌梗死,马上抢救!”海港医院副院长臧淑梅和人民医院内外科两位坐诊专家,本医院急诊科、内科、麻醉科几名医生迅速展开抢救。
插管、人工心肺呼吸、电除颤……
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患者仍未恢复心跳。但医护人员却不放弃。“你累了,我来吧!”“不要停,再来!”经过医护人员40多分钟的紧张抢救,19时45分,患者恢复了心跳。
随后,医生再查确诊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大面积出血。”臧淑梅随即召集多个科室主任一起讨论抢救方案。“急性心肌梗死是最为危重的一种心脏疾病,如不及时治疗,病人24小时内死亡率高达三分之一。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是跟时间赛跑,时间就是生命!”“如保守治疗,有危险,还可能有后遗症。”“如送往市工人医院,路途较远,也有危险。”“是否转院,要遵从患者家属的意见。”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正在海港医院医护人员讨论抢救方案的时候,患者的父亲和舅舅也从滦南县城急速赶往海港医院。
20时50分,正在家看书的市工人医院肿瘤外科的艾建中主任的手机响了。“建中主任,我外甥刚32岁,突发心肌梗死,心脏大面积出血。一个多小时前,心脏停跳了40多分钟,现在海港医院已被抢救过来。你们医院能不能马上派专家来?病人现在这种情况,我们能不能转往你们医院?”
听到电话里的请求,艾建中马上给医院心内科的有关专家拨通了电话。“我可以马上去,但再把患者拉回医院做手术,恐怕时间太长。最好让海港医院的救护车直接把患者送来。这样节约不少时间。”心内四科的主任医师姜玉凤冷静分析着抢救最佳方案。“如果海港医院把患者送来,我马上组织医生抢救!”心脏病专家、心内一科主任纪征博士果断地回答。
大约22时许,救护车从海港医院开出,直奔唐港高速。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大接力就这样开始了。
“救护车已经进入唐港高速,请你们准备一个多小时后接诊。”22时30分许,艾建中赶往医院的途中又拨通了急诊内科值班医生的电话。“马上赶到医院,抢救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此同时,心内一科的纪征主任给科里的三位医生打去了电话。半个多小时后,工人医院急诊内科、心内科、介入科相关医护人员全部准备到位,静静地等待病人的到来。
23时10分,救护车开进市工人医院。此时,患者意识已不清醒。
“左前降支开口全部闭塞,有血栓影像”“中间支90%狭窄,左回旋支较少,病情危重”“皮肤湿冷,心源性休克” ……
造影结果显示,患者病情极为危重。
“在右大腿下34CM主动脉气囊反搏泵,把左前降支打开,在右手桡动脉用导丝和球囊植入支架!”纪征和助手们有条不紊地做着手术。
“主任,没有血流。”“马上用血栓抽吸导管抽吸!”经过五次抽吸,前向血流恢复,手术成功。
此时,已是子夜1时8分。
在与死神搏斗的这7个小时里,海港医院和市工人医院的医护人员靠爱心接力,成功挽救了一个32岁的年轻生命,展示了我市医务工作者尊重患者生命、团结协作救死扶伤的精神。
8月14日上午,记者在市工人医院见到了正在专家门诊值班的纪征博士。他说,能够把心脏停跳40多分钟的患者抢救过来,确实感到欣慰。患者的父亲对记者说,经过这场生死大抢救,我们领略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意义,更深深感受到了作为医务工作者是多么的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