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环境不放松
——五论贯彻落实全市重点项目观摩暨经济形势分析会议精神
专稿 (本报评论员 郑芃芃)市委书记姜德果在全市重点项目观摩暨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中着重强调,要勇于直面困难,切实负起责任,特别是针对发展环境不优、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认真整改,敢抓敢管,完善各项制度,抓一批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使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一论述,抓住了项目建设的一大要害,那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品牌、形象、素质、实力、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实践证明,哪里的发展环境优、市场发育好、机制制度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就会向哪里集聚,哪里的发展也就越快。相反,环境不改善,大项目、好项目就进不来,来了也留不住,勉强留住了也难有长足发展。我市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加速转型升级,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保障。
应该说,近年来,我市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引进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然而,从全市来看,我市投资发展环境的现状与新常态、新规律的要求相比,与经济发达地区及周边地区相比,与投资者和企业的期望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抓项目、上项目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发展环境不优、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除了解放思想还停留于表层以外,也有领导和决策者缺乏应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沿海强市、美丽唐山,必须靠大项目、好项目的强力支撑。优良的发展环境,则是推进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的“金钥匙”,没有优良的发展环境,抓项目就是“镜中花、水中月”。要解决项目从哪里来这一问题,全市上下要群策群力,多渠道多形式打造项目引进和发展的平台。对有投资意愿的项目,要盯紧跟进,健全优质高效的项目服务机制,千方百计破解落地瓶颈,让项目进得来、稳得住、发展得好。对已落地的项目,要加强项目服务和项目督察考核,落实重点项目领导挂点联系制度,主动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另外,要健全和完善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建立起一条运行通畅、优质高效的项目建设服务链,促进项目早开工、早达产、早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