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风靡美国科技界大佬、职业运动员的“冰桶大战”接力到中国,姬十三、刘作虎、周鸿祎、雷军、马化腾、刘德华、王思聪纷纷被点名。一场冰桶大战掀起中国互联网盛宴(据8月19日新华网)。
仿佛在上一秒钟,我们还以旁观者的身份欣赏着美国人在冰水下的百态,阅读着美国人的“冰桶大战”接力名单,而在下一秒钟,“冰桶大战”就传入了中国,并掀起了一股高潮,这不由得让人慨叹“冰桶大战”的吸引力和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高效率。
“冰桶大战”的本质是慈善,形式中带有娱乐成分,非常轻松,尽管接力过程中点选挑战者名单有一丝激将的意味,但实际上,被点名的挑战者仍掌握有自主权——只要身体健康,在夏天淋上一些冰水算不上啥事,顶多换身衣服;如果不愿淋水,按初始规则捐出100美元也不会给挑战者造成负担。诚然,从目前中国的“冰桶大战”接力名单看,大多为商界名流和文体明星,这些人参加接力,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的商业形象或个人形象加分,但我们应该清楚一点——不论参加“冰桶大战”接力者有没有私心,都不妨碍活动的慈善本质,都会让更多的人对渐冻人症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都会为渐冻人症的防治募集更多的捐款,这就足够了。
只是,国内“冰桶大战”源自商业精英,也正在朝着其他的精英传播开去,由于精英的朋友圈、合作圈、竞争圈、仰慕群体多为精英,所以,他们点选的挑战者仍旧是精英,这种接力链很难被打破,很难“下行”。对于精英的粉丝或其他普通网友而言,他们的受关注度低,影响力弱,参与接力活动的兴奋度和积极性自然也就不高,或许,有些普通网友会参与到接力活动中来,但参与范围不会太大。
另外,“冰桶大战”活动所关注的疾病非常单一,而在国内,还有很多严重疾病需要关注,还有很多灾害需要关注,还有很多困难人群需要关注。“冰桶大战”的慈善局限性决定了其只能成为一阵风,难以长久坚持,难以成为大众慈善。
当然,对“冰桶大战”这样一种新奇的慈善方式,我们应该欢迎,毕竟,“冰桶大战”给慈善带来了活力,带来了正能量,但我们不能对“冰桶大战”期望太多——它无法成为一种长效常态的慈善方式。我们固然可以从这种慈善方式中得到启示,可以进一步拓展慈善思维,可以不断创新,但我们要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还是应该先踏踏实实地把传统慈善事业做好。
(唐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