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百年十大女杰:王翠兰 冀东刘胡兰
(汪庆成 李庆辉)
人物简介
王翠兰,1927年生于南堡开发区滨海镇老王庄东北街村(原属丰南区)一户雇农家庭,6岁丧母,与父亲、祖母三人相依为命,全家靠父亲为地主扛长工维持生活。8岁起就拾柴火、挖野菜、喂猪,帮大人干活。艰难的生活环境磨练出她刚毅的性格和铲除天下不平的信念,为她走上革命道路打下坚实基础。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妇女救国会主任,她勇敢地领导全村妇女同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走狗进行英勇的斗争,1946年被还乡团抓捕,受尽严刑拷打,牺牲时年仅19岁。原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亲自为她题词:“王翠兰烈士永垂不朽”。2010年三八节,被评为唐山百年十大女杰。
近午时分,我们赶到了位于南堡开发区滨海镇的王翠兰烈士陵园。
走进园门,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令人肃然起敬。我们仰视着碑上李运昌亲手题写的“王翠兰烈士永垂不朽”金色大字。在秋日澄澈高远的天空下,纪念碑愈发显得高耸入云。
陵园占地10亩,包括纪念碑、纪念馆、墓地三部分。这里是市、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红色旅游景点”。自2003年6月26日开馆以来,已经接待了15000余人次的参观者。
看园的老人听说我们来采访王翠兰,从上午起就一直等着我们,连中午的家宴都未去,他领着我们缓步走进纪念馆。馆里陈列着大量图片和实物资料,那一幅幅画面、一件件实物,生动展现了王翠兰烈士成长的历程和她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揭露了敌人残暴的罪行……那浸染鲜血的竹签、锈迹斑斑的烙铁……将我们带到那个血雨腥风的岁月。就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就在冀东沿海这样一个平凡的小村庄里,一个年仅19岁的共产党员王翠兰,以她震古烁今的卓绝壮举,成为刘胡兰式的英雄,成为彪炳千秋的烈士……
这一个英雄的村庄
在老王庄东北街村委会里,村里几位老人深情述说着王翠兰当年的英雄事迹。
今年81岁的王福荣老人,当年和王翠兰一起当过儿童团员,一起站岗放哨……王翠兰的英雄形象在他心里印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深刻记忆……
83岁的王庆喜是王翠兰的堂兄,如今老人家身体依然硬朗,可他的堂妹却早在64年前就献身革命了……
在老人们动情的讲述之中,王翠兰的英雄形象慢慢地鲜活生动起来……
1943年夏天,抗日烈火蔓延到了渤海之滨的老王庄子。饱受苦难的王翠兰积极投身抗日工作,帮助开展活动,掩护抗日人员。在她的积极参与和带动下,村里成立了“妇女救国会”,年仅16岁的她当选为妇救会主任。她办事认真,只要有了任务,总是设法完成,从不叫苦叫累,更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在当年那个封建思想浓重的年月,一个女孩子出头露面,和男人们一起工作,难免引起人们的闲言碎语,地主、富农、敌特、汉奸们更是对她造谣中伤。这使得淳厚的父亲也加紧了对女儿的看管,但是她冲破重重阻挠和非难,坚定地为民族解放事业辛勤地工作,她的耿耿忠心赢得了党的信任。
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她的思想觉悟得到很大提高,1944年5月3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工作更加积极,对敌斗争也更加勇敢。她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衷心爱戴,妇女们也把她当作自己的旗帜。在她的领导下,村妇救会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头。军鞋、军袜做得又快又好,站岗放哨、传递信件,从不落在男子后边。特别是照顾伤病员,更是广受称赞。当时老王庄子是伤病员们的经常住地之一,每当伤病员转移到村里,她就带领妇救会员,帮助伤员找房子,尽快安顿下来。那时,伤员都是晚上进村,她总是把伤员都安置好了才肯休息。为了让伤员住得舒服,她把自己的铺盖先拿出来给伤员用。遇到个别不愿把暖房子腾给伤员住的老乡,她亲自动员,耐心说服。伤员住下来之后,她又带着妇女们给伤员做饭、洗衣服、做鞋袜、烧开水。侍候重伤员,她从不嫌脏怕累,洗血衣、洗伤口、喂饭,总是抢着干在前头。在她的领导下,村里的妇女们对伤病员照顾得特别周到细致,以至在伤病员们转移的时候,对这个小村庄恋恋不舍。
1946年5月,老王庄子开展土地改革。当时,由于本村地主造谣威胁,加上人们怕“变天”,工作开展得不顺利。王翠兰认识到,必须先斗倒本村地主父子,扫除障碍,斗争才能发展和深入。她积极搜集地主父子的罪恶材料,动员本村妇女群众坚决地和恶霸地主做斗争。在斗争地主父子的大会上,她勇敢地站在最前面。在她的带领下,男人们也随着妇女们行动起来,斗倒了村里的反动势力,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翻了身,人们从此对她也更加爱戴了。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