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解读之十二:
友 善
专稿 (王郁)友善与其他十一个价值观一道被列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公民个人提出的要求和准则,友善意味着与人为善、关爱他人,善待自己身外之人、之物,要求我们要有仁爱之心。
“友”,本义就是朋友,有结交、互相合作、予人帮助或支持的意思,如古人所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善”从处理人际关系的角度说,其意为友好、亲善,如古人所谓:“与人为善”。“友”、“善”相联,基本意思就是交好、亲近、和睦。友善是个人的优秀品质,是基本的公民道德,是构建社会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道德纽带,是维护健康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友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应该倡导一种爱的循环;友善有助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社会之信任的增加。友善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一直以来都是得到人们推崇的价值观,都被视为宝贵的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要求社会成员之间谦敬礼让、帮扶互助、志同道合、携手奋进、珍惜资源、关爱自然,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建设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重要精神条件和价值支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国社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在此阶段,市场经济一方面拓展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拓宽了个体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使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多方面显现出来,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友善的价值观,在实践中积极倡导、培育友善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培育与践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提倡友善,可以在全社会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帮扶互助的关系。友善价值观能让人们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彼此的差异,降低商品经济在当今人们思想上产生的负面影响,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与关爱,有助于在全社会建立起和谐、友好、团结、互助、纯洁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环境。
提倡友善,有助于促进个人和集体事业的发展。人生活在群体和社会中,一刻也离不开对关系的理解和处理。友善的价值观,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处理与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营造美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在工作和生活中心情顺畅、精神振作,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通过团结协作促进个人和集体事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提倡友善,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我们面对着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的现实,更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自身价值与自然界价值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不仅要在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还应该学会友善地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将善待自身、善待他人,拓展到善待自然,实现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唐山是一座在全国亿万人民的友善之举下重生的城市,在每一名唐山人心中早已埋下友善的种子。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爱心城市的唐山,我们有着好的历史传统,多年来,我们举全市之力,融各方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在全市范围营造友善之风。如,选树宣传学习各类先进典型,在城乡基层单位树立“善行功德榜”,在以市、县区原有公园建设“好人公园”,在唐山博物馆内设立“时代楷模馆”,在市、县两级电视台开办“先进典型发布厅”,在室内外电子显示屏增设先模人物等的公益广告时段、密集播出频率,兴办各行业的“道德讲堂”,建立《好人档案》和《功德录》;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企业开展“学习雷锋诚信经营”活动,在窗口单位开展“学习雷锋优质服务”活动,在学校开展“学习雷锋爱国报国”活动,尤其是今年3月5日正式启动的“善行唐山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更是把唐山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了高潮,把友善的价值观念,融入到了全市的各个领域,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能化解社会矛盾、调整社会心态,帮助我们实现自身的快乐、家人的幸福、社会的融洽、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社会成员,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深入理解友善的力量与价值,并使之外化于我们的行动上,让友善之花永久绽放,日久弥香。
(作者系中共唐山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