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特别是当前地方政府政绩园林绿化投资冲动,大树进城、名木进城使园林绿化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行业,也成为了腐败的高发区。一株普通的榕树,在账面上身价高达10余万元;一项实际支出60多万元的城市绿化工程,账面支付款却“疯长”到了150多万元……(来自新华网)
城市绿化美丽了我们的生活,这本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好事,可没想到却成为腐败滋生之地,令人十分痛心。经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来,在官商勾结之下,领导吃招标设计“大头”,下属吃承包“小头”,中层干部则“下吃上送”,构成了环环相扣的腐败链条。
这么看来,“绿化腐败”的直接原因是“阳光”不足。因为缺乏公开化和透明化的采购招标过程,尤其是监督机制的缺失,导致“天价树”采购成为利益交易载体,也自然衍生了腐败因子。
然而,这腐败滋生的主要原因,在笔者看来,还是监管不力。而大量实事也不断证明,特别是在近年来官员贪污腐败发生的“重灾区”中,不论是在土地能源领域,还是在科研教育领域,更或是在建筑领域,其存在的贪污腐败问题,除了其本人党性的腐化堕落外,其实质上都是监管机制的疲乏,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监管部门工作的严重不力或懒政失责。
因此,管住干部的权力,才是遏制“绿化腐败”的药方,而关键在于监管“发力”,让一切绿化工程暴露在阳光之下。剪断权力的“生产链”,隔绝干部的“权力磁场”,仅靠笼统的规定是行不通的,必须加强监管力度,充分利用各种监督渠道,建立严密的“监控网”和零容忍的“高压线”,为干部手中的权力戴上“紧箍咒”。只有把“监控网”变成“天罗地网”,才能彻底杜绝腐败暗生,让绿化建设真正健康美丽。
(春水煮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