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作为一项惠民工程,近年来在丰南得到有力实施。2008年以来,丰南区投入资金500多万元,为每个农家书屋统一购置了书橱、书桌、座椅等相关设备,至2012年10月,全区农家书屋建设已实现了全覆盖,即全区15个乡镇464个村全部建有高标准农家书屋,藏书量达到150多万册,被评为河北省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单位。
农家书屋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也体现了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应有的深度和力度。但是,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加上不同的民俗习惯等,使得农家书屋在农村也面临着尴尬的境遇:当初旨在为广大农民送去丰富的精神素养,提高其科学素质、道德情操和社会公德的农家书屋,现在却是遭遇了看书少、利用率低,部分书屋长期“铁将军把门”的问题。
当前农家书屋的现状
通过对丰南区15个乡镇464个村的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农村书屋总体管理使用属于正常的约占30%,既对外开放又有群众前来借阅;几乎完全关闭不开的占20%左右。有些村子收到书后根本没拆封,负责送书的书店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几万元钱的书就这么放着,真是可惜了。”
那么,农家书屋利用率为何如此之低?归纳农民的意见,大致有四:第一,书屋长时间关闭,或者没有固定开放时间,进不去;第二,想借书不知道找谁借,借不到;第三,管理图书属义务劳动,管理员没有补贴,积极性不高;第四,农家书屋里的很多书籍、杂志不是农民真正需要的,来看书的人找不到想看的书,无实用性。这样,农民就逐渐不来了。
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状态下特别是经济不景气的村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在设点定人、书物配送、管理指导、使用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
首先,设点定人(管理员)与职能发挥不相适应。在农家书屋场所选择上,大多数村确定在村“两委”(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虽说资源共享,但由于开放性不足,使得村民利用图书资源很不方便。有的新村“两委”搬迁后,书屋没有搬,在原址上的书屋根本无人去管。在管理员的选用上,没有更好地选择那些善管理、责任心强的人员从事农家书屋管理工作,直接制约了农家书屋职能发挥,甚至出现图书逐步毁损流失的现状。
其次,书物配送更新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客观来说,近年来的几批农家书屋图书配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基本能满足农村读者的不同需求,但标准与质量还有待提高。比如,在农村实用技术相关图书的配送上,没有充分考虑地域性需求等基本要素,影响了它的实用价值。特别是知识更新快,图书更新上严重滞后,农民群众把几本过时的书翻来翻去,兴趣索然。有的书屋添置的新书少,送来的旧书多,这与当前农民对新知识的需求大相径庭,引不起农民的阅读兴趣。
第三,管理指导与制度规定还不相称。区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对书屋的管理指导方面投入不足,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严格执行,走调变味甚至梗阻现象并非鲜见,特别是日常督查常常停留在计划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在这种大气候下,不少农家书屋管理员上行下效,敷衍塞责,有的对书籍毁坏、污渍等睁只眼闭只眼,有的对书屋高温、潮湿、虫蛀、架散等现象也听之任之,开放借阅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常常借口有事关门大吉,使得农家书屋这一惠民载体形同虚设。
第四,使用服务与惠民工程要求不相符。有的村建立农家书屋的初始动机就不明确,偏离了农家书屋工程的本来意义和目的,认为反正就是上边让建,不建还不合适,把农家书屋作为装点门面的“摆设”、应付上级检查的“道具”、往脸上贴金的“亮点”、和新农村建设的“点缀”,并没真正发挥其作用。
农家书屋的出路和对策
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从战略高度研究谋划,并从实际出发安排部署,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来娇枉纠偏,努力提高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和整体效益。当前,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作为全省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之一,已经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实施效果渐入佳境,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各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整合利用上,进一步统筹协调,均衡推进,努力使农家书屋工程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引擎。
一要建立一支懂业务、善管理、负责任的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要以村里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文化活动的热心人为首选对象。因为这些人爱读书、热爱文化事业。如丰南镇于前村的管理员刘宗勋,原是村里的小学校长,退休后主动承担起了村书屋管理员的工作,每天他都要把书屋好好整理一遍,小小的一间书屋里,1.5万册书籍及各种报纸、杂志摆放得整齐、有序。村里每天给他6元的工资,一年也就2000多元,他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对书籍的热爱以及对村里爱好读书的村民的责任感。他说,只要他能守住这个阵地,大家就不容易受到周边其他娱乐活动的影响。对村民,老刘会直接给他们办借阅卡;对附近村的群众,老刘会收取押金后把书免费借阅给他们,等还书时再退押金。他的登记簿上始终记得满满的。
二要搞好岗位培训。区图书馆要切实规划并实施好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工作,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文化部门要加强“走出去,请进来”工作,有重点地组织优秀管理员外出参观考察,使其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增强信心。农家书屋管理员也要切实加强内修外练,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目的。各级党委、政府要对书屋管理员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通过开展年度评比和表彰等方式,充分调动其办好农家书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要加大财政预算,为农家书屋工程提供坚强的财力支撑。农家书屋建立起来后,后续管理经费要全力到位,确保可持续发展。各乡镇村要采取有效方式筹措资金,保障农家书屋各项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要想方设法改善管理员的待遇,具体可参照村干部的工资发放标准和形式,实行工资打卡发放,或年终奖励,增强其工作动力。
四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更多支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各部门协同作战,互动多赢。文化部门要主动与其它部门单位沟通交流,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推介,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能够赢得各方理解支持,进一步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环境。要通过有效协作,切实解决布点选人、书物配送、管理指导、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良性发展释疑解难、保驾护航。
五是要创新工作载体,增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生机与活力。一方面,可以在保证书屋公益性质的基础上,支持多种形式的建设方式。可以尝试让书屋与新华书店联合,开展预定与代销农民所需图书等经营性活动,在满足农民需要的同时,通过经营活动、提高农家书屋的知名度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书屋工程建设的“造血功能”和“献血功能”。也可以和图书馆联合,举办“流动书屋”,让更多的群众看到更多的图书;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开展好学用竞赛和评比等活动。要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充分发挥各自文化资源优势,有创意性地生动活泼地开展读书活动、学习竞赛和学用典型评比等活动,更广泛地调动农村群众和青少年学文化用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水平。还可以举办读书征文比赛、故事会、演讲会等活动,在全社会上下掀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比学赶帮新热潮。(张素玲)(作者单位:丰南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