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制度建设是有力抓手;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是重要方法。我们需要按照于法周严、于事简便的原则,认真梳理联系群众的制度规定,固化作风建设成果,逐步推进我市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建设。
一、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和利益协商机制
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是执政党的功能。要充分发展民主,畅通民意表达和利益协商渠道,让群众理性、合法、便捷地表达和博弈自己的利益。目前,我们应着力做好下述工作:
严格执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认真落实地方领导班子成员蹲点联系群众制度,落实市直、县直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对口联系群众制度,落实机关干部下基层锻炼制度,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基层群众和企业的实际困难。
完善多轨“民情民意直通车”体系。深化每年11月份的调研月和群众献计献策月活动,落实干部约访、下访、机关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站(室)工作机制,完善信息收集报送网络,实现群众与党委、政府零距离对话。
探索群众有序参与决策机制建设。落实党内情况通报和情况反映制度,落实党代会代表任期制,探索重大问题献计献策工作,健全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使决策更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和科学性。
探索建立社会对话协商机制。在个体层面探索建立纠纷化解室、矛盾调节室、法律咨询室等对话协商机制,在群体层面深化非公企业工会与行政定期沟通机制,完善“12345”唐山市民服务热线和领导干部电子信箱办公制度,迎合多元力量共同治理社会的大势。
二、建立健全服务群众机制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型”政党建设的中心。服务是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更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领导的重要方式。
种好政府大服务责任田。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每年为群众办至少10件惠民实事,深入开展“一助一”扶贫济困活动,不懈推进安居、扩大就业、社保扩面、教育扶助、全民健康等民生工程。
健全基层一线便民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便民服务站”三级平台建设,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执法管理职能部门及窗口服务单位建立服务群众“连心卡”制度。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建设,力争到2015年实现15分钟快速服务网络。深化共产党员志愿服务群众制度,引导城乡广大党员分类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探索建立维护民权的制度保障体系。完善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坚持领导干部接访预告制度、领导包案处理信访问题制度,建立健全对复杂矛盾纠纷化解的联合督导和挂牌督办制度。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信访代理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工会系统“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妇联信访代理制,发挥团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作用。将侵害群众利益的专项整治纳入常态机制,巩固群众利益。
三、建立健全群众评价监督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
党代表人民执掌政权,人民自然有权评判党的执政效能和执政作风。在组织和纪检部门主导下,应完善以下几项工作:
落实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调查评价制度。对执法管理部门、公共服务部门等与群众联系较为紧密的单位定期进行评价,由统计、纪检、组织部门负责,每年组织1次集中民意调查,通过公开邮箱和热线电话,对市、县两级领导班子以及市、县直单位进行社会监督调查,落实好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民意调查评价方式。
深化“五维评议”模式。深入开展以直接服务对象为主体的“万人评议”活动,深化市县两级“两代表、一委员”的评议,加强行风效能监督员的监督权和评议权,大力开展网上评议,引入第三方调查机构,不断完善对权力行使情况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评议。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建立“三个公开、三个清单”制度,统一编制村、社区承担公共事务目录,加大晾晒参评系统单位一把手、政府系统百名处长、村委会主任三层权力力度,推进办事公开制度建设,健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督查落实制度,运用评价结果常态化、制度化,将联系群众的实效列入干部考评和任用工作中。
长效化的制度机制要发挥长效化的作用关键在落实。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坚定不移的实施,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就一定能成为党员干部的硬约束,变成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自觉行动,就一定能够筑牢党长久执政的群众根基。(张丽娜)(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