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回首60年——寻访志愿军老战士
追忆抗美援朝往事
——访志愿军老战士赵文科
身材高大挺拔,声如洪钟,目光深邃,虽已85岁高龄,但志愿军老战士赵文科骨子里属于军人特有的风采依然不减当年。60年前,他曾经驰骋疆场,战斗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前线。说起以往的战斗岁月,赵文科老人心潮澎湃。
练得本事赴朝鲜
1947年10月,赵文科怀着一颗报党恩搞革命的心投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念过书加之革命意志坚定,入伍伊始他就被任命为排长。他骁勇善战,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为新中国的建立洒血流汗。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抗美援朝。1951年赵文科随67军在锦西县高桥镇参加强化训练,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作准备。当时,赵文科是炮兵,使用的武器是苏联援助的1937式82毫米迫击炮。“我们接受了高强度的训练,背着百十来斤的炮盘急行军,练习装弹速度和准确度。训练强度非常大,我们咬紧牙关坚持着,因为战场上稍有疏忽,后果将不堪设想。”
1951年6月,练好一身本事的赵文科随67军开赴朝鲜。“没想到朝鲜半岛看着虽小,但是我们行了一个月的军才到达前线。因为,行军太艰难了!”为了不暴露目标,部队都是夜间行军,走的都是崎岖的山路,非常危险。赵文科他们每个人都背着30多公斤的装备和行装,牵着驮了大炮的骡马前进。“上山时,骡马负重太多上不去,我们就用肩膀扛着马屁股使劲往上顶;下山时,我们要紧紧抓住马的尾巴,不让其滑倒。”
由于水土不服赵文科入朝后一直拉肚子,壮如牛犊的小伙子,拉的都不成人形了。赵文科忍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要帮自己的警卫员扛枪。“小孩子才16岁,身体瘦小也闹了病,他怕跟不上部队,就悄悄躲起来哭。我心疼他,就帮他背一部分装备。”赵文科告诉记者很多战友都和他一样拉肚子,还有一些同志由于长时间吃不到蔬菜得了夜盲症。“我们为了躲避敌人飞机的轰炸,大多在晚上行军,得了夜盲症的同志们看不见,我们就手拉手或是互相拴着背包带向前行进。”
战斗在最前线
1951年8月31日,第67军正式接防金城以南地区沿三八线24公里的正面防务。杀退敌人的“夏季攻势”后,紧接着,67军正面迎来敌4个整师和众多火炮、坦克、飞机支持的最猛烈的“秋季攻势”。赵文科当时就在最前线,他已从炮兵转为步兵,“我想近距离杀敌人”。赵文科和战友们浴血奋战,粉碎敌人在东线发动的疯狂进攻。“美国兵太依靠炮弹了,一旦飞机大炮停止轰炸,步兵进攻的锐气马上就减下来,近战夜战美军甚至不如南朝鲜军,我们不怕他们!”
在防御战阶段,修筑工事非常重要,赵文科和战友们为了更快更好地修好工事,有时就从敌人飞机投下的哑炮上弄火药,然后用火药炸开坚固的岩体。“但是后来敌人发现了,他们就故意投延时炸弹,刚落地时不爆炸,等到我们的战士取火药时,它就突然爆炸了,很多战士命丧这种炸弹上,有的炸得尸骨无存。都是些能征善战的勇士啊!可惜死得太惨了!”说到这儿,赵文科有些哽咽。
1953年7月,为了配合板门店谈判,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金城以南地区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反击战。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阵地攻坚战,也是最后一次战役。赵文科在这次战役中始终冲锋在最前线,他记忆最深的就是争夺690.1高地战斗。“690.1高地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为了这块阵地,整整用了8个连的兵力,有的连甚至还未到达阵地,就全军覆没了。”轮到赵文科他们连进攻时,连长和指导员因侦察地形没在,时任副指导员的赵文科担起了指挥的任务。赵文科率领战士们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穿过一遛遛火墙,经过一整夜的战斗终于把690.1高地夺了下来。“当时,我们就一个信念‘冲’,一定要把阵地夺下来,不能让战友们的血白流!”虽然损失了8个连,但是夺下了这块阵地,敌人就得后撤10公里,这对停战协议上划定疆线非常有利。
停战前的疯狂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鲜停战协议正式签字。签订停战协议时赵文科正在阵地上与敌人对峙。“我们是晚上7点多知道停战协议签订的。”说起得知这个消息时的情况,赵文科说当时还有段小插曲。
那天前线局势非常紧张,因为根据停战协定中“签字十二小时正式生效”的条款,在签字后的12小时内,整个几百公里的战线上,空前猛烈的炮声震天动地,曳光弹、照明弹、信号弹把天空映得通红。“我们并不知道这是停战协议签订后的反应。我们连当时就剩了一少部分人,面对敌人的强大炮火,我当时很焦急,绞尽脑汁想着应付之方。”就在赵文科烦恼之时,营部来电话了,营长用密语和他们连长说话,但是这个连长新上任不懂密语,气得营长说:“你跑步过来!”连长走后,赵文科他们猜测是不是又有大战斗了?正在他们焦急地等待消息时,连长从营部打来电话,副连长边接边笑。“我当时很生气,心说都这时候了,你怎么还笑得出来?但是,当副连长激动地告诉我们停战协议签订了,我们都笑了。”
随着晚10时前几秒钟最后一发炮弹爆炸后,整个战线一片宁静。中朝人民以鲜血为代价的抗美援朝战争,从7月27日晚10时真正地结束了!“我们蹲在坑道里侧耳倾听着,四周静极了,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静默了一会儿,突然敌方阵地上一片欢呼,我们清晰地听到他们敲着盆子在庆祝。我们也冲出坑道,在上面奔跑、呐喊、拥抱,很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停战了!我们胜利了!我们要回祖国了!”(赵春卉、胡杨/文 王振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