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14年后,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于9月15日正式撤销,其全部职能并入新设机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1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已批准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据9月16日《新京报》)。
撤销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后,也就意味着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即公众熟悉的“全国假日办”随之撤销。近年来,全国假日办主导或实施的节假日安排计划广为诟病,而此番全国假日办被“放假”之后,原来的旧放假理念也应该共同“放假”,与时俱进的符合民众放假需求的放假理念应该“上岗”,取代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应该有实质性的转变,不能换汤不换药。
笔者以为,新的放假理念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其一,放假不是为了刺激经济,放假不该被经济“绑架”,不该成为经济的附属品,被旅游牵着鼻子走。放假有其独立功能,一是民众能够休养生息,二是能够对一些传统节日或重要活动进行纪念,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刺激旅游和购物、刺激经济只是放假产生的“副作用”,并不是放假的基本功能。国家的放假计划主要应该围绕放假的休息和纪念功能的实现来制定,不能本末倒置。
其二,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放假计划不能只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能想当然,而是应该充分考虑民众的感受,征集民众的意见。去年,全国假日办曾在网上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吸引了很多网友参加,体现了一种开门纳谏的开明态度。希望今后不论由哪个部门安排放假,这种沟通问询通道都能够始终畅通,不断丰富完善,能够真正尊重民意,把民意落到实处。
其三,针对民众的民俗传统需求,应适度增加必休的法定节假日的种类和长度,以满足人们欢度节日、团圆共聚、休息放松的需要。另外,对法定节假日和日常节假日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协调方案,应该让节假日、工作日保持整体性、连贯性,不能让节假日碎片化、分散化,拆东墙补西墙,硬搞“拉郎配”,割裂打乱人们的生活、休假和工作的节奏。同时,积极推进带薪年休假制度的落实,鼓励地方放“地方假”,鼓励企业放“企业假”,实现放假的多元化,使休假由集中休假、固定休假向分散休假、灵活休假转变。
比之已经被取消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规格更高,我们希望,新机构能展现出更高的放假水平,能给民众带来更多质量更高的放假福祉。(唐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