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并作与反腐工作有关的报告。关于反腐工作的进展,王岐山的回答是:“我现在可以负责任地说,‘不敢’这条已经初见成效,但‘不敢’仅仅是个开始,后面还有‘不能’和‘不想’两项更为艰巨且复杂的工作。”王岐山指出,从“不敢”向“不能”迈进,还要靠制度创新。
“不敢、不能、不想”相当于反腐败工作的三步走,是一个力求标本兼治的过程,也是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规划。从中我们看出了党中央反腐的决心和信心,看到了反腐倡廉未来的安排和目标。很多问题,治标容易治本难,要想标本兼治,不但要持之以恒还需科学规划,反腐倡廉“三步走战略”则为我们制订了科学的规划。
从“腐败主体”来讲,不敢、不能和不想是三种完全不同的心理活动。不敢是内心有需求但是迫于压力没有胆量和勇气去腐败,也就是俗话说的“有贼心没贼胆”;不能是想做也敢做可是制度限制着你没有能力去做,反腐没有空子可钻;不想则是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每个人此时都将反腐倡廉当成了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的体现。
从治理腐败的效果来看,不敢、不能和不想是依次递进的过程。通过微博、微信、媒体等这些自下而上的监督方式,各级纪委掀起了反腐倡廉的小高潮,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营造了不敢腐败的浓厚氛围;要做到不能和不想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达到让各级官员想去腐败而不能的效果,并长期的进行监督落实,逐步形成人人反腐、处处倡廉的良好社会风气,实现对官员和百姓价值观的转变。
“人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反腐倡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王岐山书记说“反腐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让我们看到了反腐败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但只要遵循着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走下去,我们就有理由相信风清气正的反腐倡廉中国梦一定能够早日实现。(范勇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