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晚河南郑州市中原路西三环立交桥下塌陷,已初步认定是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责任。随后,郑州市监察局将介入调查,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今年4月份以来,郑州市西三环的路面至少发生13起塌陷事故(据9月17日《河南商报》)。
有一种病叫“玻璃人症”,又称“脆骨症“,患者因先天体质的原因,容易频繁受伤,而伤愈后又很容易旧伤复发。轻微的碰撞,也会造成严重的骨折或出血。而郑州市西三环路近半年来连续塌陷13次,非常脆弱,频繁受伤,完全符合“脆骨症”的特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玻璃路”。
一条市政公路偶尔因地质或其他自然因素塌陷情有可原,如果连续密集塌陷则非常荒唐,匪夷所思,任何解释都显得苍白乏力。不定期急性发病的“玻璃路”不仅加大了交通压力,给民众的出行带来了不便,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给民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威胁。同时,反复发病、屡治不愈的“玻璃路”消磨掉了民众的耐心和信心,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其实,从今年4月份郑州市西三环路第一次塌陷开始,媒体就介入报道,政府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做出了承诺,付诸了行动,政府的迅速反应获得了民众的认可。可是,令人无奈的是,政府的努力并没有换来“玻璃路”的健康稳定,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即便郑州市政府在9月13日刚刚召开座谈会,要求各管线单位,对郑州三环(包括南三环、北三环、西三环)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排查,做好预防工作,杜绝再次发生塌坑事件;即便专家提出了四点意见,郑州市政府要求相关单位落实;即便郑州市政府在座谈会结束后发出厉声,称排查结束后,如再出现路面塌陷事故,将对相关责任单位加重处罚;即便在9月13日的座谈会上,正在中原路西三环处施工的中原环保的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汇报说,对该路段已进行排查,没有发现问题。可仅仅在座谈会结束两天后的9月15日,一天内西三环路面就出现两次塌陷,彰显了“玻璃路”病症的顽固性,对中原环保的“没有问题”形成了莫大讽刺,扇了中原环保一记响亮的耳光,也让郑州市政府陷入了极大的尴尬和被动。我们不禁要问,“玻璃路”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们希望,郑州市能够从对中原环保的问责开始,下定决心,督导各管线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真正履职到位,尽快找到“玻璃路”的病根,并对症下药,严格落实专家的防治意见,力求治愈“玻璃路”,彻底终结道路塌陷事故,让每一条市政路都成为健康路、安全路、放心路,从而填平民众心中信任的“坑”。
(唐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