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满意的最大化就是我们利益的最大化
——五论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全面深化京唐战略合作
专稿 (本报评论员 孙江平)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深化京唐合作,是唐山最大、最宝贵、最现实的发展机遇,也是最不容错失的发展机遇。怎么抓住这一机遇?怎么用好这一机遇?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树立起新的理念,找准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此,市委书记姜德果明确指出,要在加强与北京的合作上突出主动和配合,把北京满意的最大化作为我们利益的最大化,自觉服从北京领导、服务北京发展,甘当配角、主动配合、积极作为。
北京是13亿中国人民的首都,唐山作为北京近邻,服务北京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北京拥有产业、科技、人才、教育、医疗等显著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服务好北京才能发展好自己,这已被渊源深厚、由来已久的京唐合作实践充分证明:1958年,首钢在迁安开矿建厂,为改革开放后迁安快速崛起为全省县域经济的佼佼者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上世纪90年代初,两地共建京唐港,结束了唐山有海无港的历史,写就唐山向海发展辉煌一页;10多年前,首钢搬迁曹妃甸,极大地带动了曹妃甸的开发建设,成为京唐合作的一个典范。随着北京市代表团来唐考察,京冀《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的签署,建设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曹妃甸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打造大型石化产业基地、资源能源储备供应基地和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推进港口建设和功能完善、共同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一幅大美的发展蓝图。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念好“服务经”,打好主动仗,从一件件具体事情抓起,把优势发挥出来,把潜能释放出来,靠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环境,引来更多的北京“金凤凰”。
大局好才能自己好,小气办不了大事,小聪明发不了大财。曾有人抱怨“京津虹吸大于辐射”“大树底下不长草”,这实际上是为自己找借口,是没出息的表现,正如市委书记姜德果指出的那样:“大树底下不长茅草、杂草,但是长人参、长灵芝。”深化京唐合作,必将进一步促进更多现代产业和优质生产要素向我市聚集,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尤为重要的是,还将带来更多的先进理念和文化、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更多的优秀人才智力,助力唐山走上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我们必须强化协同发展的大局观念,需要唐山扮演什么角色,就扮演好什么角色,绝不能以唐山一地之小私损京津冀三地之大公。要坚决摒弃“宁当鸡头不当凤尾”、“一亩三分地”狭隘思维,牢固树立“北京满意最大化就是我们利益的最大化”的新理念,在服从中赢得地位、在服务中赢得发展。
在服务北京的问题上,甘当配角、主动配合、积极作为,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对此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认识,破除封闭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以一种主动配合的姿态、积极有为的状态、开放合作的胸怀、互利共赢的意识,投身到协同发展中来,开辟京唐合作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