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伟:跨越2000多公里送斑头雁“归队”

斑头雁“卓玛”即将告别唐山。

田志伟和宋建立在给“卓玛”调配在唐山的最后一顿饭。他们给“卓玛”准备了充足的食物。
(记者闫军、王蓉辉)“我们今天从唐山出发,过山西、宁夏、甘肃,计划用三天时间到达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青海湖边。”全程达2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为的是让一只迷途的斑头雁回归“大部队”,赶在北方寒流到来之前迁徙去温暖的南方。9月21日,乐亭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田志伟、宋建立带着这只名叫“卓玛”的斑头雁启程了。
田志伟是乐亭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大清河救助站负责人。今年5月6日,他和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在位于渤海湾大清河盐场南部的天然湿地里巡护时,观察到一只好像受伤的大鸟,经资料核查,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头雁。在唐山地区发现这种珍贵的候鸟尚属首次。当晚天降大雨,第二天老田他们再次进湿地仔细搜寻,终于找到浑身湿透、无法飞翔的斑头雁。
因为唐山不是斑头雁的繁殖迁徙地,而这只鸟没有受伤,只是严重营养不良和极度疲劳,所以老田判断它应该是掉队、迷路了,才飞到了这里。经过十几天的精心喂养,斑头雁恢复了体力,还特别亲近老田,总跟在他后面。然而老田考虑到斑头雁毕竟是候鸟,喜群居,唐山不应该是它的久留之地,于是有意对它进行野化训练。
“现在它见到我不再跟着了,见人就跑。说明野化训练成功了。”9月21日上午,记者见到了整装待发的田志伟和宋建立,也见到了即将追赶“大部队”的斑头雁“卓玛”。据老田介绍,在得知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青海湖是斑头雁在我国的最大种群聚集地后,他为这只雌性斑头雁取了个美丽的名字“卓玛”。在青海湖边,每年成千上万只斑头雁迁徙到那里繁殖,然后再向南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到达印度过冬,也有少部分向东飞到鄱阳湖一带。今年的大迁徙还有半个月就要开始了,时间十分紧迫,希望“卓玛”能顺利地在青海湖边找到归属感,跟“大部队”一起出发。
为了这次长途跋涉,田志伟提前办好了动物检疫证和公安通行证明。在北京林业科学院环志中心和“跟着大雁去迁徙”活动发起人周自然等环保人士帮助下,斑头雁“卓玛”已套好了带编码的颈环和足环,并装配了卫星跟踪器。有了这些装置,当它再飞越千山万水时,科研人员和唐山的志愿者们就能及时了解到它的行踪了。
2004年田志伟解救下13只受伤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打电话向大城山鸟语林的工作人员求助。工作人员带着药品赶到乐亭,发现这些白鹳被人投毒,虽经全力抢救,却只有6只幸存下来。如今,在鸟语林工作人员的细心照料下,这6只可爱的大鸟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老田有空儿就去探望它们。也就从那时起,老田开始了在沿海湿地护鸟的环保历程。
从10年前救助东方白鹳至今,老田和他发起成立的大清河救助站共救助了30多种林鸟、10多种猛禽和50多种涉禽,数量粗略估计在300只以上,其中很多是国家一、二、三级的珍贵禽类。在他们这支2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努力下,爱鸟、护鸟的环保意识已深入周边群众的心中。
带着斑头雁“卓玛”,田志伟和宋建立出发了。随行的还有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的两位记者,他们将用镜头记录下老田和大清河救助站保护鸟类的故事。
据悉,目前,田志伟一行已到达陕西境内,因雨天山路湿滑,行程较艰难。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老田送鸟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