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出游 文明应是最美风景
(胡杨)随着“十一”黄金周的临近,我市再度迎来出入境办证的小高峰。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出境游民众日益增多,然而,部分游客“不拘小节”的行为习惯为本该美好的行程蒙上了一层不光彩的阴影。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时,以幽默的语言提醒国人到海外旅游要讲文明,又一次掀起了社会各界对于文明旅游的关注和反思。
文明旅游从细节做起
作为一名资深导游,刘女士经常带领国内游客去海外旅游。“我刚带海外团时,发现有些游客确实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最常见的是随意丢弃垃圾,在博物馆、教堂等严肃场合大声喧哗,违规使用闪光灯拍照,触摸展品文物,无视禁烟标志,购物、参观时插队等等。”
“在有些国家,听到当地人称中国游客为‘垃圾制造者’,看到‘请安静’‘便后请冲水’的中文提醒,心里很不是滋味。”曾经留学欧洲的姚女士认为,在国外,每一位游客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一言一行都反映出国民的文明素质。“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们应该规范自身行为,从细节做起,给全世界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我市某旅行社负责出境游业务的杜女士表示,某些不文明现象的出现除了和游客文明素养有关,还与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等因素不无关联。“有的游客因为海外阅历较少,对当地的诸多事宜不够了解,比如进泰国寺庙不能穿短裙、到马尔代夫不能破坏珊瑚礁等。因此,在出行前先了解目的地的风俗禁忌,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遵守各国的公共秩序,是文明旅游的前提。”
记者了解到,我市各大旅行社都会在海外游团队离境前开一个行前说明会,向游客介绍旅游目的地的相关风俗习惯、文明旅游要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引导游客入境随俗。同时,旅行社领队在出游过程中,也注重加强对游客传达文明出行的观念,通过反复提醒、劝导,尽可能地避免游客因文化、民俗差异问题而出现不文明行为。
文明旅游渐成风尚
近年来,我市在提升旅游文明方面下了颇多功夫。如通过广播、电子屏、文明提示牌、公益广告招贴画等多种形式宣传文明旅游;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发放到各旅行社、饭店和景区,指导公民文明出行;组织志愿者深入各旅游景区开展志愿引导行动等等。
随着市民文明旅游意识的增强,做文明游客在我市渐成风尚。张先生是一位户外徒步游爱好者,足迹遍及唐山各县区及周边省市的山野。他所在的驴友群几乎每个节假日都会组织户外游活动,在活动召集令中常有这样的提醒:“请自带塑料袋,随手捡拾垃圾。”张先生说,驴友们都习惯带着垃圾袋,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将沿途看到的塑料袋、包装纸、矿泉水瓶等垃圾捡拾起来。“热爱自然,就该懂得珍惜,只有文明出游,才能不破坏自然。”
“做个文明游客其实并不难,就像习总书记说的‘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文明旅游就是通过这种简单的小事体现的。”市民范女士每年都会外出旅游,最近几年,她发现同团出游的市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海外游,一走出国门,大家仿佛都有一种荣誉感,不文明的事儿就不好意思做了。”导游刘女士也告诉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海外旅游时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文明的行为少了,自己带团出去更加省力。
文明旅游需长线引导
文明旅游不仅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能力。要想使公民养成良好的出游习惯,首当其冲的是进行潜移默化的长线引导,强化文明素质教育。
目前我市已建立提升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进一步加大出境旅游组团社培训工作,把文明出游知识纳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年度培训内容,提高领队、导游的业务能力和文明意识。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将充分利用受理出入境证件的窗口,在公民办理护照和港澳台通行证时,将出入境管理与引导公民文明出境相结合,增加教育引导环节。此外,我市还将把文明旅游纳入全民教育,开展文明旅游进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文明出行、文明旅游的意识。
当然,杜绝旅游陋习既需要文明素质的“软件”升级,也需要公共设施的“硬件”配套。市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十一期间,我市各景区将采取更多的便民措施,如增设文明提示牌、合理设置垃圾箱、卫生间等服务设施,为游客文明出游创造条件。同时,景区工作人员将提供巡回服务,对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予以提醒和劝阻,号召广大市民和游客自觉践行“文明旅游,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