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白龙港

迁安市木厂口镇白龙港村是一个有620户、1620口人的山区行政村,实行村民自治20年来,成功破解了农村基层民主面临的“三难”(制度难落实、村民民主意识难提高、党支部核心作用难发挥)问题。这里村民生活富裕,村容整洁,干群关系和谐,风清气正,被誉为“基层民主建设的鲜活样本”。那么,在白龙港人的生活中,“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自治理念究竟是怎样实践的呢——
专稿(本报记者史兆阳刘凤贵通讯员田艳林)在白龙港,为什么件件大事都干得成、干得好,无一人上访告状?
实行村民自治的20年中,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白龙港的大事也是一件接一件。从开办铁选厂到企业改制拍卖,从山场承包、土地征占到全村整体迁建,每一件都是鸡飞狗跳的棘手事,但白龙港村硬是波澜不惊,一件比一件干得漂亮。
现任村支部书记蔡青说:“这不全是我们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功劳,村民议事制度和村民代表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白龙港,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和重大决策,都得拿到桌面上来,由集体商量通过才行。村“两委”根据民意先初步拟定几套方案,交给群众讨论,再由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表决,并实行代表签字制,最后形成决议。
以前白龙港所属6个自然村散落在一片狭长的山沟里。随着周边矿山的长期开采和大型企业的兴起,白龙港村已不再宜居。尤其是到了2010年,该村地质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需要马上行动,异地迁建。面对这样复杂、庞大的工程,村“两委”9次召集村民代表会议,从拆迁补偿、规划设计到管网敷设、上水上电,从分配方案到硬化绿化,样样反复讨论权衡,尽量达到随民心、顺民意。看到村干部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操劳,一些村民代表主动安慰说:“这样的大事都是头一次遇到,有些失误也不怪你们。”仅仅60天,全村就完成了整体拆迁。
在公布分配方案时,有村民提出年满18岁有资格分房的条件不尽合理,应该考虑到新小区的建设周期,适当放低年龄。村“两委”召集村民代表再议,同意群众要求,增建一栋楼,将分房年龄降至14岁。
如今,占地302亩的白龙港社区拔地而起,整齐划一、新颖别致的35栋居民楼矗立在杨柏路西侧。白龙港人走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大山,孩子们上学、工人们上班再也不用跑十几里的山路了。
新小区建成后,工程很多,领导打招呼,亲朋好友上门找,有的还开出“丰厚”的回扣条件。面对各种诱惑,村“两委”召集村民代表会决定:只要村里自己能干的事情,坚决不对外承包。个人实在干不了的,也要把工程造价压到最低。为此,村里组建了绿化工程队和物业管理小组,除楼区3.6万平方米主体道路外,其余全部自己干。仅小区绿化一项,就比外包价少花了300多万元,155盏太阳能路灯每盏也节省开支不下千元,村民还增加了30万元的工资收入。
翻开白龙港村村民代表议事会记录,从2010年至今就有17项之多。此外,村“两委”还经常召开老干部、群众代表等参加的“问计会”,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要求。凡是经村民议定表决的事,都要公开施行。2002年搞荒山承包,投标方法一经公布,全村公开投标,村干部中只有时任副书记的蔡青一人中了3000亩。村委委员崔凤芝没有中标,她说:“那没啥说的,公平!”没中标的村民也和她一个口气:“公平!”
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让白龙港的民意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迁安市各个部门都反映:这么多年来,还真没见过白龙港有上访告状的。
在白龙港,为什么遇到有损集体利益的事儿,总有人敢站出来说“不”?
白龙港的村民质朴、耿直、善良,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无论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对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种自然的民主天性,与村民自治制度融合,使民主成为了习惯和风气。
今年4月,白龙港新小区内要建设凉亭和40米走廊。在和客商谈价时,村主任恰巧外出。村支书和主抓的副书记就与客商敲定了价格。“两委”会上,既定方案被村主任“亮了红灯”,理由是价格偏高。经过到厂家考察,货比三家,村主任的意见最终被采纳。简单的一个否定,凉亭造价下降了5000元,走廊造价每米降了200元。事后,村支书蔡青坦言:“我的意见被否决时,心里还真是有点不得劲儿。但考察完后,我服了,主任的意见是正确的。为了大伙儿的利益,谁的对就听谁的。”
在白龙港,敢于说“不”的不仅仅是村干部。今年春天,村“两委”与村民代表商议,新居民小区需要门卫,考虑到村民代表为村里付出较多,决定从村民代表中优先聘用。消息一出,一些村民强烈反对, “从村民代表中聘用门卫,‘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无权决定,需要村民大会表决。”并提议门卫人选应先考虑家庭条件困难的村民。这一言正中要害。村“两委”马上改变了原来的决定,并承诺听取村民建议,重新考虑门卫人选。
白龙港村各项民主自治的规章制度健全,不仅挂在墙上,而且落在实处。在这里,谁也没有绝对权力,有的只是按制度办事。党务、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党员、干部,每年都要真刀真枪地进行。
白龙港的村民有一句硬话:“谁说话不算数,不给老百姓办事,下次咱们就不投他的票!”
在白龙港的6个自然村中,各村的大姓分别是孟、郝、樊、冯、张、朱,可村支书姓蔡,村主任是外来的媳妇崔凤芝,两人都在“两委”班子中干了20多年,每次换届都是高票当选。20多年来白龙港从未发生过家族派性之争,群众选举干部从不按居住地、家族、姓氏划线。党内选举更不讲远近亲疏。村党支部增选委员由全体党员海选,让每一个党员自主行使权利。
每次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白龙港并不都是风平浪静,也曾经有人启动过拉票贿选,却得不到群众认可。因为白龙港人对选什么样的人当干部早已心中有数。今年62岁的村民代表郝玉春说:“首先他得会干、能干,关键是心眼要撂得正!”
这是白龙港老百姓20年民主选举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村民们选出的干部既有创业能力又热心公益事业。2005年以来,村党支部还把15名符合条件的年轻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为将来的干部队伍输送新鲜血液,为白龙港的未来投下关键一票。
在白龙港,为什么实行村民自治后党支部仍是村民的“主心骨”?
白龙港党支部和村委会是一个高度融合的班子, 7名成员全都是党员,其中3人是交叉任职。两套班子,一个中心,同一步调。
这些村干部都是个顶个的致富能手。现任党支部书记蔡青先后经营过采矿和橡胶厂,当了多年副书记、现任村主任的崔凤芝打理过洗浴、超市、旅馆,副书记樊爱君也干过铁矿开发。不少私企老板看重他们的能力和人脉,高薪聘请或邀请他们入股,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了,“我们当干部不是为钱,就是想给乡亲们办点事”。
白龙港村老楼区约有180家住户,因九江公司扩建,老楼区几乎到九江公司厂内了,群众出入相当不便。2012年秋,九江公司计划建宿舍楼。村干部得知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立即启动“楼换楼”工程——180户把老楼给企业,企业在新社区给他们建新楼,一举两得。村委会迅速拿出方案,经村民反复讨论并与企业多次协商,最后确定了“小换大”(100平方米换新区120平方米)方案。等到签协议时却有部分村民死活不愿搬迁。村干部有些灰心,打算放弃。消息传出后,不少村民找到村干部,劝他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好事办好。党支部召集“两委”班子统一思想:这么大的好事促不成,就是对群众不负责任,决不能因个别群众想不通就轻言放弃。村干部重振旗鼓,再次启动“楼换楼”工程。最后,绝大多数村民顺利签订了协议。
白龙港整体搬迁后,对企业未征用的土地,有人主张卖掉分钱。党支部统一思想、力排众议,拒绝企业“买断”,采用了“租赁”方式。通过多次协商与租赁企业达成协议:企业除每年支付村里一笔租金外,再安置村内500余名青壮劳力进厂做工,基本解决了失地群众的生活来源问题。
现在回头再看这两件事,村民们都啧啧称赞:“党支部的决定有远见,村干部比我们头脑清楚。”
白龙港村党支部有几条不成文的规定:村干部一律不得在外兼职;公务外出考察开私家车,待客费不得入账;村干部及其亲属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村里大小工程承包。村支书蔡青说:“就是要用我们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
在白龙港,当干部不仅占不到村里的便宜,为了工作有时还得自己搭钱垫资,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2012年冬,小区附属工程施工不慎挖断了地下高压电缆,造成整个小区停电,负责此项工作的副书记樊爱君心急如焚,自己垫付4万多元连夜从唐山买回了电缆,小区及时恢复了供电。几年间,村“两委”干部为集体垫资累计不下百万元,支书和村主任最多时每人为集体垫资高达二十几万元。在老村拆迁时,为了确保拆迁顺利,村支书蔡青将自己应分的一套楼房无偿转让给一户村民;新楼分配时,因登记失误,村民冯义文被漏登了。蔡青二话不说,又把自家抽到的一套3层120平方米的房让给了他,自己换成了90平方米的房子。
20年来,白龙港村当家人凭借出色的经营本领和奉献精神,把白龙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了现实,他们在白龙港人心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大事看支部,遇事找干部,已经成了白龙港人的习惯。因为,在他们心里,党支部啥时候都是群众的政治脊梁骨、经济顶梁柱、利益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