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放射出七彩霞光—记开平区法院越河法庭副庭长许彩霞
专稿(本报记者黄岩 通讯员周桂彦 张雷)中午12点早过了,开平区法院诉前调解中心的门依然开着,审判员许彩霞正在伏案疾书。路过的院领导嗔怪道:“这都几点了,你还不去吃饭?这么拼命哪儿行啊!”许彩霞扬起笑脸:“今天我调解成了3个案子,正写文书呢!”
这样的场面,在许彩霞身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了。
1995年,25岁的许彩霞来到开平区法院刑一庭担任书记员。在刑一庭五年,她年年在书记员记录比赛中拿第一。2000年,许彩霞调到刑二庭任助理审判员。在审判实践中,她越来越感觉自己在法学理论方面存在的差距,决定参加全国司法考试。经过3年的准备,许彩霞在2007年通过了司法考试,第二年被任命为越河法庭副庭长。
越河法庭是开平法院5个基层法庭中案件最多的庭,案件当事人形形色色。在越河法庭工作的3年,她没有对当事人发过一次脾气,只有朴实的话语、亲切的微笑、丰富的知识,让当事人在短时间内就把她当成最信任的人。郭某起诉离婚一案,双方对离婚没有异议,但许彩霞看见原告含泪望着怀里刚满一周的孩子时,她没有简单地出具调解离婚协议书,而是耐心地询问双方产生矛盾的主要根源,最终使小两口和好如初,原告当庭撤回起诉。许彩霞在法庭每年审结80多件民事案件,调撤率达到70%。
自2008年起,许彩霞经常感觉头晕、头疼,虽然周期性头疼让她坐卧难安,但她没有因病请过一天假,耽误过一次庭审。实在疼得厉害,她就大剂量服用镇痛药。三十几岁的人,头发已经花白。 2010年7月,她因为高烧住院十几天,烧刚退,她惦记着手头的案子,就急着上班了。上班后,五天开了11个庭,晚上在家里写裁判文书。人不是铁打的,她因身体虚弱没有好好调养,加上劳累过度,诱发潜伏的脑垂体瘤破裂,她在一个雨夜晕倒了……昏迷中,她还惦记着工作:“明天判决书一定送达、夫妻感情存在就别赌气离婚、小鲁出门记着带伞……”围在病床边的亲人和同事都哭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上海市“金牌调解员”柏万青的故事。她想,一个退休老干部,都能通过做调解工作为社会分忧,自己作为法官,虽然干不了审判,但做些调解工作也一样为群众服务。于是,她一面进行康复训练,一面向院党组请求工作。
重新回到法院,许彩霞一下子变得容光焕发。她说:“法律就是我的魂,一接触案子,我的魂就回来了。”自2011年到诉调中心工作,她年年结案70多件。她认为法官不只是法律的机械执行者,更多应该理解立法的本意,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立法的初衷。辛勤耕耘换来丰厚收获。2012年至2013年度,她共审结各类民事案件207件,结案率100%,调撤率100 %。2013年被唐山市委政法委评选为金牌调解员、被市中院评为无上访案件标兵,连续两年被评为开平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 2014年被评为全省法院系统办案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