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廉政教育精品评剧剧目《榆钱谣》全市巡演启动暨首场市直机关干部专场演出,昨晚在燕山影剧院拉开帷幕。这部集情、理、法于一身的优秀剧目,不仅体现了艺术创作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呼唤着清正廉洁,彰显着公平正义,凸显了反腐倡廉的深刻内涵。在中央不断把反腐倡廉推向深入的形势下,这部剧目的巡演,对于教育党员干部,弘扬清风正气、廉洁自律的正能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著名编剧陈家和的这部力作,讲述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窦太后大义灭亲的故事。剧情里说,汉文帝即位后,窦漪房做了皇后,找到了早年失散的弟弟窦少君。但是,姐弟相认后,成了国舅爷的窦少君却开始花天酒地、贪图享乐,最后发展到酒后杀人。窦漪房在情与法的两难选择中,最终大义灭亲,留下了法不容情、义不容情的千古佳话。《榆钱谣》作为一幕历史剧带给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是一种深度思考,它让观者在权与法的思考中找到现实的坐标,点亮心中明灯,坚定走上反腐倡廉路。
反腐倡廉教育是全市党员干部的日常必修功课。《榆钱谣》全市巡演活动,标志着我市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打造全市廉政教育新常态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空前的决心和魄力,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极为重视。今年年初,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教育领导干部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不久前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指出:“要使党员干部做到不敢贪腐、不能贪腐、不想贪腐。”这就要求宣传教育工作狠下功夫,把反腐倡廉思想深刻植入每个党员干部的头脑深处和行为模式中,成为一种自觉自愿。充分挖掘运用冀东三枝花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落实反腐倡廉的“长”“常”二字,是廉政教育实现新常态具体的表现。
时代在变迁。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清正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当前反腐倡廉要立足抓早、抓小,本着“关心、爱护、帮助、预防”的原则,《榆钱谣》全市巡演活动体现了这一初衷,以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在寓教于乐中长鸣廉政警钟,让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在艺术的欣赏中接受思想洗礼、道德熏陶,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让“为民务实清廉”回归本色需要。这就需要清醒地意识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永远在路上”。所以,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也要不断创新形式、丰富手段,适应时代需要,让群众乐于接受,让教育效果入心入脑,艺术是这个世界抵达心灵,与人心和解的有效方式,在艺术的共鸣中,法与情,义与理清晰自现,一幕幕鲜活剧情的感染力自有空洞的说教无法比拟的效果。
《榆钱谣》在全市巡演,对于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弘扬清风正气,抵制腐败恶习,在全社会形成崇廉尚廉的浓厚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对我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强化清廉意识、坚持廉洁从政起到积极的促进提升作用。但这仅仅是一种形式。因此,全市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的要求,紧扣反腐倡廉建设的主题,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宣传教育活动,点亮反腐倡廉的明灯,温暖我们的心灵,照亮我们的前程,许给我们一个美好未来。(本报评论员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