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催生新汉沽
专稿 (本报记者 孔祥华 通讯员 武文新 李雅洁)这是我市嵌入天津市的一块飞地,基础设施与之相融共用,已然成为连接京津唐及东北地区的重要纽带;这是一座生态、宜居、魅力、繁华的“新城”,面貌焕然一新的城乡处处洋溢着实干兴区的氛围。这里就是我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阵地——汉沽管理区。近年来,该区在服务京津特别是服务天津的新的历史大考中,再次契合其独特的地域禀赋乘势而上,全面落实“四个干”机制,使全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实干催生新项目
汉沽管理区位于唐山与天津之间,东与丰南接壤,西与宁河搭界,南接滨海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注定汉沽管理区与天津结下不解之缘。随着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汉沽管理区被赋予新的使命。“要把工作思路从原来传统的国有农场经营管理模式向改革开放前沿的开发区发展模式转变……要积极引进在京津有广阔市场和希望利用京津人才技术优势的企业到区发展,成为外地企业进军京津的桥头堡。”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焦彦龙在汉沽管理区调研时对该区寄予厚望。
面对省市领导的期望,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沿阵地的汉沽管理区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转观念、树正气、强开放、快发展”的主旋律和“实干兴区”的务实作风,以主动担当的勇气抢先登上协同发展的“快车”。
2014年,汉沽管理区举全区之力统筹推进招商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区建设、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信访稳定、正风肃纪“六大攻坚行动”; 2015年以来,深入开展基础建设提升年、项目建设落地年、招商引资创新年、协同发展推进年“四个主题年”活动,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社会建设、民生保障、城镇建设、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等“八项重点工程”,迅速使“生态、宜居、魅力、繁华”的新汉沽浮出水面,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前列。两年累计引进项目项目105个,其中竣工工业项目5个;完成投资2.53亿元,在建工业项目20个,总投资29.43亿元。在谈项目63项,总投资达到163.3亿元。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家具产销、综合物流、纸制品产销等新型产业正在这里崛起。
实干催生新优势
毗邻京津,脱胎于农垦体制、隶属于唐山市管辖的特殊身份,使得汉沽管理区可以同时享受唐山市和农垦系统的特殊扶持政策,土地价格低于周边地区,特别是低于紧邻的滨海新区……
但是,汉沽管理区并未满足于“区位交通、资源、环境、体制机制”这四大传统优势,而是立足建设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继续放大着由“管理区”向“开发区”转变的新篇章。
2014年11月24日,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传到了格外渴求放大优势的汉沽管理区:省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同意设立省级河北唐山汉沽经济开发区的批复》,批准汉沽经济开发区成立。新成立的汉沽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18.74平方公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
省级开发区的“名片”效应为汉沽管理区争取政策、搭建平台、吸引项目、激发活力带来了新的利好。将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建设的主战场、项目建设的主阵地、招商引资的主力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积极作为,“大牌”合作项目纷纷花落开发区。
为及时掌握最新的产业转移动态,汉沽管理区建立了招商对接机制,专门加强与京津各相关部门的联系。去年招商人员先后赴北京、天津等地20余次,全区共有在谈项目51项,总投资达到180.2亿元。去年7月,汉沽管理区获知北京市的家具企业将于2017年底前全部迁出北京。管理区领导经多渠道与北京市家具行业协会进行了接触。经多次洽谈,8月份全国家具装饰业商会正式批准环渤海家具园项目落户汉沽管理区。园区集家具生产、研发、交易于一体,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北方产业链完善、配套设施完备、达到前沿水准的家具生产和贸易中心。目前,已有首期13个京津家具项目正式签约进驻,总签约投资金额45亿元、占地1123亩。其中北京7个、天津6个。
实干催生新作风
省级开发区获批后,令客商瞩目的是汉沽管理区为入区企业聚集全新打造了两个产业园区——汉丰产业园区和临津产业园区,发展的空间被迅速放大。汉沽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焕庆说,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思路,我们将把这两个园区打造成空间聚集、产业关联、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产业聚集区。
“服务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随着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汉沽管理区把搞好项目后续服务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环节来抓。按照市委“四个干”抓落实工作机制要求,该区研究制定了2015年重点任务“四个干”运行图以及基础建设提升年、项目建设落地年、招商引资创新年、协同发展推进年重点任务和10件惠民实事重点任务5个子运行图,共安排责任项目112项,并通过走访企业发放联系卡、设立服务热心电话和建立《督查专报》《重点工程进展日报表》等,随时督导和帮助进驻企业解决项目建设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努力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
为给企业提供最快捷的服务,从企业入驻的第一步“审批”做起,区工商局部门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放宽住所登记条件、放宽名称核准登记条件、先照后证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保留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由原来的226项减至34项,对进区项目全部实施了“一窗受理、一表申请、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限时办结、一证三号”。“业主动嘴、代办员跑腿”的审批手续办理新模式的实行,大大提升了项目审批的速度和业主的满意度。“如果说以前我们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务’,那么,现在管理区从领导班子到一般干部对进区企业提供的就是‘保姆式服务’”。汉沽管理区发改局局长田玉军说,汉沽管理区专为临津、汉丰两个产业园分别成立了服务中心,并抽调专人常驻园区集中办公,为入驻企业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人员保障。针对困扰企业多年的高速路口限宽限高问题,该区通过协调仅用10天就拆除了限高限宽设施。仅禾丰饲料、蓝欣玻璃等三家企业每年就可节约运输成本156万元。
在汉丰产业园区名鲨五金磨具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张洪彬告诉记者,公司从决定开工建设到投产只用了8个月时间。从区领导到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高效服务,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汉沽速度”。
水集鱼聚,木茂鸟栖。印证汉沽管理区良好投资环境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企业老板之间的“以商招商”。去年以来,年产500台(套)化工自动化生产设备项目、年产2万套(件)红木精雕深加工项目、年产10万套物流托盘项目、年产100万张装饰材料PVC高分子大理石板等多个项目都是通过驻区企业引荐落户该区的。原本是陪朋友来汉沽考察的代维林,看到汉沽良好的发展环境后,果断决定在这区投资建设了荣徽钢结构。在他的宣传带动下,又陆续吸引来天津3个相关产业投资者一起来到这区共谋发展。
实干催生力量,合力成就希望。伴随着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汇合的鼓点,汉沽管理区干部群众正联手进区企业以“厚德、创业、开放、图强”的精神和“实干兴区”的力量在渤海岸奏响协同发展的“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