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将为百姓办十二项健康实事
——访市卫计委主任李建新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进健康唐山建设”的要求,出席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市人大代表、市卫计委主任李建新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年内,市卫计委将着力做好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推进居民健康一卡通工程、建设唐山分级诊疗新模式等12项关乎百姓健康的实事。
李建新说,我市将以打造“健康唐山”为主线,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全民健康行动,助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转型。预计到“十三五”末,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人均期望寿命在2015年的基础上提高1至2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7‰;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先天性和后天性疾病的致残率、失能率持续下降。
今年市卫计委将强力推进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大力推进京曹卫生事业合作框架协议,突出抓好曹妃甸区医院、曹妃甸区工人医院与北京安贞医院、友谊医院、妇产医院“两地五院”合作项目落实;加快推进我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升级、改造)进程,全面开展网上挂号、预约就诊、远程医疗、健康教育、信息咨询等服务,争取早日与京津实现卫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积极对接京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年内,争取全市所有三级医院至少与京津一家知名医院进行对接合作,全市所有二级医院与京津二级或三级医院实现远程会诊。大力支持新工人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与京津在合作共建、资源共享、战略联盟等方面加强项目合作,力求取得更大突破。
在此基础上,今年市卫计委还将着力办好12项关乎百姓健康的实事,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百姓期盼:
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药品、耗材集中招采,切实降低药品、耗材价格,减轻患者看病负担。建立医疗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保障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年内引入社会资本合资共建市中心医院,力争尽快实现开诊运营。
做好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对2013年至2015年三年大病保险进行评估和审计,研究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继续保持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和封顶线全省最高,确保农民大病累计最高可报42万元,有效解决大病致贫、返贫问题。
创新推进新农合智能审核系统建设。建立核查机制制度,提高科学运行能力,实现对定点机构医疗行为实行全过程智能监控,有效防范套骗新农合基金等违规行为。力争2016年在全市推开。
推进农村改厕工程。年内计划改厕10万座,基本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完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巩固完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四位一体”模式,积极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在各级医疗机构扩面、延伸,实现第三方调解机制良性可持续运行。确保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参保率达到90%以上。
深化“两无”城市、“四无”医院创建。围绕医德医风建设,着力打造“无非法行医”城市、“无非法医疗广告”城市和“无红包、无过长等候、无过度医疗、无歧视”“四无”医院创建。
推进签约服务工程。力争年内每个县(市)区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签约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家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努力形成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县的较为合理的就医格局。
推进居民健康一卡通工程。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在新农合、资金支付及儿童计划免疫等方面的对接应用,逐步用居民健康卡取代医院院内“一卡通”,实现全市一卡通用。力争健康卡应用年内覆盖全市50%以上的县(市)区。
推进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类)系统管理新模式。努力让DRGs系统管理给唐山医改带来新变化,力争2016年在所有三级医院和具备条件的二级医院推开,到2017年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运行,提升医院管理水平,降低患者费用。
建设唐山分级诊疗新模式。以慢病管理为引擎,以信息化为载体,以协会为主力军,以“三个一”工程为支点,以医联体为统领,以目标责任考核为手段,全面建立分级诊疗新格局。
推进中医“国医堂”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力争2016年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综合医院建设120个“国医堂”、30个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000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
落实两孩政策。2016年1月1日起全面落实两孩政策,预计我市“十三五”期间将多增加出生人口11万人,年均增加2至3万人。我市正着力开展增加妇幼保健能力供给、技术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特别是着重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建设,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完善危重产妇和新生儿转诊、会诊网络和机制,确保全面提高我市出生人口素质。
记者 刘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