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名老知青相聚一堂“致青春”

知青见面分外亲。记者董钧摄
(记者杨星星) 1月29日,我市当年上山下乡的200余名知青相聚一堂,共忆知青岁月,畅谈人生,分享快乐时光。
当日到场的知青们大多是1966年至1968年下乡的老三届初、高中生。据载,我市当年约有10万名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奔赴唐山周边县区、沧州、内蒙古等地奉献青春。5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儿、姑娘们如今都已白发苍苍,但作为知青的那段经历是他们永恒的精神财富。
“你还好吗?多年不见了。”这是记者在聚会现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见面,眼圈都红了。66岁的娄友昆原是唐山二中的学生,1968年10月下乡至丰润李庄子公社,1975年返城。下乡期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种地、烧砖。当时他所在知青点共有8人,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16岁。返城后娄友昆自学考上电大,在工商联工作直至退休。聚会现场,他与两位同在二中上学,又同时下乡的老同学头碰头、肩并肩,有着说不完的话。
与娄友昆相比,另一位知青赵玉成的经历更加令人难忘。1971年,16岁的赵玉成下乡至内蒙古锡盟东乌旗,成为内蒙古兵团51团卫生队的一名卫生员。“那是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曾经发生过很多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回忆。”赵玉成说,乌拉盖河千回百转流到高尧乌拉山下,数十个连队散落在乌拉盖河两岸。登上山顶,乌拉盖河尽收眼底,乌拉盖草原显得更加辽阔无垠。1972年5月5日,草原发生火灾,为了保卫草原,扑灭大火,69名知青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唐山知青有9名,最小的才17岁。
1978年,赵玉成结束知青生涯返城,但锡盟东乌旗的一切仍令他深深流连,那里有他曾经的兵团战友,有他为之奋斗过的草原。1978年至今,赵玉成已回过内蒙古10次。此次联谊会上,当年与他一起下乡到内蒙古的天津知青刘凤岐特意从天津赶了过来,他们与另外两位女知青共同朗诵了配乐散文诗《乌拉盖河》。
此次联谊会的组织者、唐山知青联谊会会长谭国明说,经过50年的岁月,知青都变成了60多岁、甚至70岁的老人,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相聚的时光,见面的时间虽短,但大家欢声笑语不断,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