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要多做好事善事”
——记唐山瑞普科技有限公司经理、爱心人士高俊忠
图为爱心人士高俊忠。
高俊忠和他资助的学生及学校教师在一起。
(本报记者汪庆成、王翠艳)
人物简介:高俊忠,1955年生人,大专文化,路北区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先后荣获河北省2006年至2007年度慈善人物、河北省助学模范个人、唐山市支持妇女儿童工作先进个人、唐山市春蕾爱心个人等荣誉称号。2001年携数名下岗工友创建唐山瑞普科技有限公司并努力经营。
高俊忠的公司不大,赢利也不多,但他爱心捐助的脚步却越走越坚定。捐助的人由几个、十几个到几十个、几百个。他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大的能力资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更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投入到爱心捐助的行列之中。
资助学生300多人次,累计捐资助学近50万元……
“帮孩子读书,就是帮他们改变命运”
2010年8月唐山市举办《托起明天的希望》慈善助学晚会,当他在活动中见到现在已学有所成的资助对象时,高兴得泪流满面,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大屏幕上播放着他捐助情形的短片,他被请上台去,他资助的学生小孟也被请上台来,见了面,小孟扑到他的怀里哽咽不止。小孟远道从京城赶来,如今已是京城一家IT公司的中层领导,她在发言中激动地说道:“要是当年没有高叔的帮助,我现在可能还在农村乡下,可能早就嫁人生子,也就永远没有今天了。是叔的爱心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在心里记下了叔的恩情。如今我有能力了,我也要帮助别人……”
还有什么能比看见自己的爱心开花结果更幸福的事情呢?高俊忠止不住地流泪了。当年资助小孟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那是10年前的事情了。有一天,高俊忠和朋友聊天时,偶然间听说乐亭有位高考生,以636分的高分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可是家里穷,拿不出钱来,无力去上学。听了这话,他心里非常难过。匆匆离开朋友,回到家里,他马上搬来报纸,翻查关于这件事的报道。一张一张地查找,一直查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那篇报道,他仔仔细细地读了几遍,心里有谱了。次日一早,他就把电话打到了那位考生所在的乐亭某中学,表达了他想捐助的愿望。校长喜出望外,表示立即带孩子来唐山见他。他说:“路挺远的,还是我去看孩子吧。”于是他驱车赶到乐亭,见到了小孟和她的家长及学校领导。通过交谈了解,他认定这孩子真的是品学兼优,当即表示一定要资助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家长连连道谢:“你是恩人,你给了我闺女将来的前程啊!”
小孟真是个特别优秀的孩子,上到大三,就得到了1万元的奖学金,全国仅有50名大学生获此殊荣,她因此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呢。后来她又考上了硕博连读的研究生,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如今已经成了所在单位的中层领导。
高俊忠说:“我深知学业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我要不是当年上了四年夜大,怎么能有今天呢?我也许能做个好裁缝、好木匠,但不可能做更大的事情。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啊!在上学方面是不能耽误孩子的,耽误了学业就会耽误孩子的一生啊。我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读书,就是帮助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改变命运啊。”
多年来,高俊忠先后资助贫困学生300多人次,他们中有的是中小学生,有的是考上大学却上不起的孩子,也有的是在校大学生,累计捐助资金近50万元。从2002年开始,他与原华北煤炭医学院、原河北理工学院近100名贫困大学生结成了稳定的帮扶关系。他的资助地域也从唐山市及各县区延伸到了省内的承德、秦皇岛、石家庄,直到省外的四川、贵州省。经他资助,已有1名博士生、7名硕士生和近50名本科生完成学业并走上工作岗位,目前还资助着在读生93人。
他最自豪的是,他资助的孩子们成长起来……
“让爱心传递,我是最幸福的人”
高俊忠最自豪的是,看见他资助的孩子们懂事了,长大成人了。
2007年底的最后一天,高俊忠正驱车在去往外地的高速公路上,这时,他接到了原河北理工学院学生王振的电话:“叔,我上班了,今天你在家吗?我去看看你……”高俊忠听了,感到非常欣慰,说道:“不用了,你好好工作比什么都好。”他想不到过了一会儿,学校的团委书记也给他打来电话,高兴地告诉他:“王振上班后,第一个月拿到了900元工资,他一下子就拿出了150元来资助下年级的一个困难同学。还表示以后要常来学校捐助,以后挣钱多了,要帮助更多的困难同学。”听完电话,老高再也无法抑制激动的心情,他把车停靠在路边,足足有三五分钟的时间,任凭泪水默默地流淌下来。
王振是个家里特别困难的孩子,上学的时候,常常是买一串馒头,悄悄拿回宿舍,就着白开水下饭。有时候,同学给点榨菜,都高兴得不得了。那一次,王振的父亲病危,他想回去看看,尽尽孝心,可是路太远,连火车票也打不起啊。老高知道了,又悄悄资助了他3000元钱,帮他实现了尽孝的心愿。
老高帮助孩子们是不求任何回报的。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孩子们都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他最高兴的是,他所付出的爱心已经开始传递下去了。他资助的小孟、王振,还有他身边的一位朋友,如今都加入了他的爱心资助活动。2010年10月,他们还成立了一个爱心小组。小孟跟他商量着要多帮助几位困难学生,他跟小孟说,还是要量力而为,最后帮她确定了资助乐亭的几位学生,这也算是她对家乡的一种回报啊。
老高非常知足,他觉得他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提起那些有出息的孩子,他总是喜上眉梢,一个人一个人地说得滔滔不绝。孩子们也特别爱戴他们的高叔,谈对象、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大事总记着要给高叔汇报汇报。说到这些,老高讲了件让他特别感动的事。
那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小孟在北京举行婚礼,邀请高叔作为娘家人代表出席。由于路不太熟悉,老高赶到的时候,都快中午12点半了。让他料想不到的是,所有宾客都在等着他的到来。小孟说,一定要等高叔到了才开宴席。那天,老高坐在贵宾席上,深深被这份浓浓的亲情所感动!
老高说:“没有什么比看见孩子们的成长更让我高兴的事情了。我最盼望的就是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并且把爱心传递下去。”
从地震废墟中获得重生的时候,他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活着真好,活着就要多做好事善事”
高俊忠是开滦子弟,从小就受到父母朴实善良品格的熏陶。常年上两点班的父亲,经常帮着邻居拉煤、拉劈柴,或者帮人家把拉来的煤收进煤棚子里去、把劈柴劈好。母亲会做缝纫活,她几乎给一胡同的人都做过衣服。老高特别记得在困难年代的一件事情:那时候生活特别困难,家里有兄弟姐妹6个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就在那时,有一天中午,大家都等着上饭桌,母亲却把一个乞丐让进家里,让他吃了个饱。母亲说:“哪怕能为别人做一点点好事,也一定要做。”老高始终铭记着母亲的这句话。
老高是个心灵手巧的人,会理发,会裁剪衣服,还会打家具。这些都成了他帮助别人的本领。许多年后,他已记不清为多少人理过发,也说不清为多少人做过衣服、打过家具了。
1976年唐山大地震,带走了高俊忠多位亲人的生命,他也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下边,是家人和邻居们把他救了出来。他受伤了,胸椎第二节压缩性骨折,他不得不躺了一年多。躺在地上的时候,他深深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活着真好,我活着就一定要多做好事善事。”
地震后,邻居杨大爷因伤落下了神经萎缩的后遗症,腰弯得都快“头点地”了,生活无法自理。要治杨大爷的病就得每天打针用药。可天天送医院,家里没人手,做不到。高俊忠上中学时曾在原启新医院学过护士技能,他不顾自己的伤痛,担起了为杨大爷打针治病的担子。按当时的条件,用过的针头、针管是要消毒后反复使用的。为此,他让母亲省出钱来专门买了个高压锅,做消毒用。就这样,为杨大爷一直打了两年多的针,直到杨大爷的腰伤逐渐恢复,能做些轻活了为止。杨大爷逢人便说:“多亏了俊忠啊,要不是他,我就残废啦。”
老高能够持续不断地向社会捐助,离不开他的家人,尤其是他妻子的大力支持。提到妻子的支持,老高总要说起1998年的那次捐助。
那是1998年南方发生特大洪灾的时候,高俊忠那时已下岗近3年,每月靠着打零工挣几百元钱来维持家里的生活。有一天晚上,他劳累一天回到家里,坐在小饭桌旁吃饭,饭桌前的电视里正播放着洪水肆虐灾区的情景,他不由自主地放下筷子,吃不下饭了。此时,坐在一旁的妻子把目光向他投过来,两人对视了有几十秒,泪水在俩人的眼里打转。妻子说:“我们该做点事情了。”他说:“我们捐款吧。”他跑到唐山百货大楼旁边建设路上的那家邮局,给中华慈善总会捐去了1000元钱。这1000元钱,在大款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一个下岗职工而言,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他知道,要是没有妻子的支持,他不可能走到今天。
这些年来,高俊忠捐助社会的脚步始终坚定不移。
2003年闹“非典”,此时有了一点经济实力的他很快向市防治“非典”办公室捐款11000元。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他一次又一次地奉献爱心,捐出善款。2007年年初,唐山市筹备成立慈善总会,他得知消息,马上与工作人员联系,主动捐款10000元,后来他被推选为总会(永久)理事。
对于他的捐助行动,社会上也不是没有不同意见。有的朋友不理解,好心地劝他:“你也没挣多少钱,总做这个干啥,你有钱给我好不好?”他解释说:“这就像有人喜欢钓鱼、打麻将一样,我就喜欢捐助别人,能够帮助别人,我就高兴。”
老高说,他捐助社会的脚步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他盼望着他的公司能够再多挣到一点钱,他也就能够为社会再多做一点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