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行车到小轿车
我的老家是曹妃甸区六农场的曾家湾村,1971年我们搬到了现在的十农场和新村。唐山大地震前,大姐已经在生产队上班,二姐在15里外的农场中学上高中。因为二姐上学远,父母商量了好几天,最终借钱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这辆自行车,是我们家当时最贵重的“大物件”。
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家伤亡惨重,姥姥和大姐被夺去了生命,母亲被砸伤。匆匆埋葬了亲人,父亲和二姐抹着眼泪扒废墟找那辆自行车,等找到一看,大梁和前后轱辘都被砸得变了形,车辐条也断了多一半。
二姐复学的日子眼看到了,父亲跟生产队长请了半天假,步行20里去了农场场部的供销社,买来车轱辘和辐条,然后扛起自行车去了生产队的机务组。
这辆重新攒起的自行车二姐骑了两年多直到毕业,这时我也到了上高中的年龄。因当时条件不行,自然而然这车又转给了我骑。自行车刚刚到我手的时候,不少地方都生了锈,没多久前后盖瓦掉了,脚踏板也掉了,只剩下了两根光秃秃的铁棍儿。赶上下雨路泥泞,两只脚用力过猛,常常踩滑扎在闪了亮光的铁棍儿头上,疼上好半天。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家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除了母亲不会骑自行车以外,其他人一人一辆,自行车成了庄户人家很普通的交通工具。那时候我们家种了50亩稻田,没有机械不行了。1987年开春,我们把一辆新手扶拖拉机开回了家。虽然也借了两千块钱的外债,但到年底就还上了。坐在拖拉机上下地耕田路上运粮,不费力气只加油门就欢快地前行,心里感觉比骑自行车爽多了。
接触汽车是在1991年。那年的腊月二十六,是我结婚大喜的日子,新娘在40里外的丰南农村,大冬天不冻着她成了难题。婚前半个月,父亲听说邻村新建的印染厂有辆解放牌大汽车,便跑去央求着租,厂长很痛快就答应了。天亮的时候,贴着大红喜字的大汽车响着喇叭进村,引来不少村民羡慕的目光,而妻子也成了我们村最早坐上汽车的人。
婚后,我们夫妻俩承包了100多亩稻田,手里渐渐富裕了。2006年秋天,我们不再种地,妻子在村里开了一家小超市,为了进货方便,我考了驾照,买了一辆松花江面包车,每天快乐地忙碌着。
2010年,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妻子把一个存折交到了她的手上。几天后,闺女从唐山把19万多元的小轿车开回了家。如今,我的外孙女已经4岁,隔上几天,她们一家子就会开车来和我们团聚,欢声笑语也时常萦绕在我们的农家小院中。
张景生
作品请寄:唐山市路北区西山道4号,唐山晚报总编室收,邮政编码:063000;电子邮箱:tswbzbs@163.com;联系电话:0315-2834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