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科技体制改革,突出市场导向、绩效原则。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先后制定印发了《唐山市市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深化科研项目评审、科技人才评价、科研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推动形成新的科技计划体系,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自主支配权,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技创新环境。
抓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突出载体设计、示范引领。坚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精心打造唐山科技中心、中国科学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建设百川、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打造孵化孕育创新主体、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阵地。
抓科技创新主体成长,注重挖掘存量、培育增量。围绕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催生供给侧改革新动能,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培育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扩量提质工作、建立科技型企业后备培育库等举措,夯实我市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储备。一批像达创传导科技、英诺特、华发教育、中科康源等优秀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稳步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抓创新人才集聚,注重趁势借力、引才借智。注重本土培养与柔性引智相结合,培育建设一批覆盖全市重点学科领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取得一批对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具有显著支撑引领作用的标志性自主创新成果。
抓成果转移转化,注重科技招商、力促转化。围绕“京津孵化、唐山产业化”,立足支撑产业创新发展,采取专题对接、小团组招商、市县联动等方式,积极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名校和科研机构,与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等先进地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和产业、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使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抓创新政策落地,注重顶层设计、优化环境。先后出台了《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十条措施》《唐山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18-2020年)》《唐山市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创新生态,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助推全市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通过扎扎实实地推行实施一系列科技创新工作举措,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实现了“四个新提升”。
企业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2019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10家,居全省第二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87家,居全省第三位,是2010年的17.3倍。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401家,居全省第二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7872家,居全省第五位,是2013年的11.1倍。
产业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创新孵化载体进一步丰富。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总数达105家(国家级24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2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5家(国家级3家)。科技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达276家,其中省级63家,居全省第二位。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2019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51亿元,总量位居全省首位,是2010年的12.3倍;引进科技成果82项,总投资达到151亿元。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团队达123个、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达128名;十年来,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省科学技术奖374项;引进各类外国专家3161人次,4名外国专家荣获国家友谊奖,27人获河北省燕赵友谊奖,34人获唐山市凤凰友谊奖。
区域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2019年全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中,我市有10个县(市、区)实现跃升,其中路北区跃升为A类,丰南区、丰润区、迁安市跃升为B类;8个县(市、区)获得省专项奖励1800万元。
综合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科技研发投入逐年增长。2018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14.9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位,同比增长39.78%;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8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了0.83个百分点。
今年,市科局深入组织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行动、创新平台提升行动、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创新人才培养行动、研发投入增长行动等“五大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在撬动产业迭代升级上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