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0年,我市把“全面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突出做好重点群体就业”纳入民心工程,积极应对疫情冲击,推出一揽子超常举措,全力帮扶企业、稳定岗位、促进就业创业。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完成省达任务11.29万人的106.6%;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5%,低于省控目标1.15个百分点。
我市着力落实政策稳存量,为34392家中小微企业免征2至12月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38.93亿元;为153家大型企业减半征收2至6月份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7.38亿元;为13家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享受缓缴社保费政策,并免收滞纳金;为52家暂时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企业,落实稳岗返还资金7536万元;为不裁员和少裁员的9823家企业返还失业保险2.77亿元;为4.2万名实现就业或创业人员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创业补贴等3.5亿元。通过各种举措,共释放政策红利54.24亿元,惠及3.4万家企业94万名职工。
深入开展“帮企业办实事”活动,开发了“企业用工服务”手机APP,逐企统计复工和职工返岗情况;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建立24小时用工保障机制,设立人社服务专员,建立未复工返岗情况台账,共帮助路南东华五金机电城、路北勒泰城等785家企业解决6280人用工需求;在去年6月初企业职工基本实现复工返岗的基础上,对纳入监测范围的830家各类企业、51万名职工持续监测,及时掌握动态,采取应对措施。从全市情况看,在去年疫情影响的情况下,职工队伍保持基本稳定。
对高校毕业生,我市设立专班全程服务,出台35条具体措施,拓展6大安置渠道同时发力。其中,征集事业单位空编7891个,50%以上招聘择业期2年内及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再加上招录公务员、“三支一扶”志愿者等,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岗位4000个以上,比2019增加3000多个;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576个,征集青年就业见习岗位6900个;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主渠道作用,不间断举办招聘活动,促进供需匹配。
对农民工,我市逐乡逐村逐户登统信息,进行实名制管理。对未返岗的逐人核实原因,分别制定帮扶措施,提供“点对点、一站式”服务。分时段两次致公开信,引导正视疫情、做好防护、有序返岗、合理流动,先后组织2287名农民工跨省返岗;市内企业投入包车接送20.3万人次。到去年5月底,我市150余万名农民工,已基本实现返岗务工。加强后续跟踪服务,紧盯阶段性、季节性用工量大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积极做好余缺调剂。
对就业困难人员,我市将“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员等10类人员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实施有针对性服务。通过市场渠道切实难以实现就业的,实施公益性岗位安置。全年,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3550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对退城搬迁企业职工,建立市、区两级工作专班,主动上门指导企业制定方案,平稳有序推进职工安置工作。同时,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优化升级创业孵化基地24家,累计新建改建80家,入驻项目8150个,带动就业3.23万人;加大创业贷款支持力度,为6482名创业者和51家小微企业放贷10.12亿元,带动就业12752人。
高标准谋划实施“重点领域人才培训、企业职工岗前培训、重点群体人员培训”等10大培训工程,将有培训意愿的企业职工、就业困难人员、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各类群体全部纳入培训范围,实施免费培训。全年,共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56万人,支出技能提升补贴资金2.5亿元。全市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总体得到明显提升。
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疫情形势严峻期间,我市针对现场招聘对接活动受限的问题,市县两级创新推出“微招聘”“云推荐”和“高级人才寻访”等线上服务;去年6月份以后,线上线下岗位对接活动协同推进,密集不间断举办招聘专场。全年,市、县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共举办各类招聘活动401场、提供岗位12.3万个,成功帮助4.1万人就业上岗,促进了人岗匹配。
此外,我市坚持把公益性岗位安置作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全面调查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公益性岗位安置意愿,征集和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精准对接并做好就业安置工作。对2020年享受政策期满的延长1年;对享受政策期满后仍难以通过其他渠道实现就业的特殊困难人员,再次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突出脱贫攻坚,把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纳入公益性岗位安置范围。设置临时公岗,专门用于安置2020届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去年,全市公益性岗位安置13145人,充分发挥了“兜底线、救急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