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植林:誓将好事传千里
(施疑、艾冰)
“赵记者,我刚在报纸上看到你写张大姐的稿子了。辛苦你了,我代表她谢谢你!”放下电话,古冶区通讯员薛植林翻找着通讯录,又拨通另一个电话:“张大姐,你的事儿今天上报纸了,我给你留了一份,改天我给你送家去。”又一位先进典型,通过老薛的发现和推荐被媒体广泛宣传,这是老薛最高兴的事,每次他都想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被采访对象。
一部手机,一个笔记本,两条日渐衰老但非常勤快的腿,老薛凭着这些“家当”勘探着基层新闻富矿,将好人好事、社会热点推荐给媒体。目前,经他提供线索在媒体刊发的稿件逾200件次。
喜爱新闻很热心,善于发现真善美
薛植林曾是开滦林西机厂一名普通工人,业余时间画画漫画、写写小稿,利用厂报、车间黑板报宣传安全生产、好人好事,偶尔也有作品在媒体上发表。2001年老薛退休了,他发挥特长自办漫画展、办老年风采展示文艺晚会,为社会活动设计标识,发挥余热奉献他人。
2005年秋天,薛植林回路北区果园乡李官屯村的老家期间,无意中听说了附近赖王庄小学师生,22年帮扶地震截瘫患者孙宝进的故事。1983年,赖王庄小学师生到乡敬老院慰问,教师陈玉香发现26岁的孙宝进,在地震中被砸成截瘫,几年来意志消沉,几次轻生。陈老师想,孙宝进的人生之路还很长,残缺的生命也能活出精彩,一定要帮助他。从那以后,陈老师经常带着学生们来看望孙宝进,孩子们把美术课上画的画贴在他的房间,给他讲笑话、演节目,还给他过生日。孙宝进被感动了,他用柳枝、塑料绳等编织成工艺品,卖了钱给孩子们买文具。孩子们一句“谢谢孙叔叔”,让他感到自己是有用的,对生活、对未来也乐观起来。22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毕业了,陈玉香老师也退休了,后来,学校大队辅导员接替她,继续带领学生照顾孙宝进,爱心在师生间接力。
这个故事感动了薛植林,他想试着广泛宣传出去,于是拨打了唐山电视台《直播50分》栏目的热线电话。当时老薛没抱什么希望,没想到,电视台记者很快前来采访。10月15日,这个报道在电视上播出了。
随后,这个爱心传递的故事,又经多家媒体挖掘、宣传,造成了很大影响。果园乡各小学都开展了类似的帮扶活动。
这,是薛植林第一次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他想,如果能发现更多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通过媒体宣传,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社会和谐,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从此,老薛成了“星探”,特别留意周围的好人好事、社会热点。对待没有血缘关系的继女和丈夫的养父比亲人还亲的张翠英,艰苦创业、含辛茹苦拉扯小姑小叔读书长大的刘长英,210路公交车好乘务员安桂芳,多年照顾邻居空巢老人的马凤楼……一个个默默奉献的典型人物,经老薛发现、宣传,感染和鼓舞了无数市民。老薛也发现了民间地名研究学者闫克歧,会演奏多种乐器的王玉兴,毛体书法家唐国明等民间“能人”。此外,老薛还反映百姓呼声,利用媒体为在村里的小超市买到假冒商品的农民维权。
渐渐地,薛植林的新闻敏感培养起来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哪些线索适合报纸采用,哪些适合电视采用,他心里都有谱,有时还要运用一点新闻策划,成功率大大提高,通讯员薛植林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我市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中。
深入现场爱较真,每条线索求真实
本着对新闻负责、对媒体负责的态度,薛植林对每一个新闻线索都要深入现场,反复核实。近的骑自行车,远的乘车,不辞辛劳。
2005年底,雪后的一个冬日,薛植林蹬着自行车,到十多里外的某小学联系新闻线索。被白雪覆盖的土地,已经分不清哪里是农田,哪里是小路。一不小心,自行车轧到了一个坑,老薛摔倒在地上,膝盖磕破了,车轮也摔扁了。老薛左手握着车把抬起前轮,右手扶着驮架推后轮,边走边打听,才找到一个修车摊。把自行车修好后,他又赶到学校了解情况。这件事,老薛跟谁也没说过。
还有一次,薛植林打车赶往市内联系采访,途中出租车躲车撞上了路边民房,院墙的碎砖头把副驾驶座位埋了个严严实实。幸运的是,一向习惯坐在副驾驶为司机指路的老薛,这天仿佛有预感似的,坐在了后排,但巨大的惯性还是让他头部受了轻伤。自嘲“差点丢了命”的老薛没有退缩,依然活跃在新闻现场。
有好线索,薛植林怕电话里说不清楚,得不到重视,就坐车到市里,跟记者面谈。记者来采访,老薛特别高兴,每次都热情地陪同。
对被采访对象,老薛也提供一条龙服务。如果被采访对象需要到市里接受采访,他都会全程陪同。采访结束还要给人家个交代,联系媒体询问何时刊播,通知被采访对象按时阅读、收看,有需要的还要给人家找报纸、刻光盘。
宁受委屈仍执着,无果内心也坦然
薛植林的通讯员工作并不总是顺利,有的基层先进典型怕出了名压力大不愿配合宣传,老薛要反复做工作,付出辛苦,也受过委屈。
唐家庄的朱翠兰,不顾传统观念束缚,悉心照料患精神分裂症的大伯子,使他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老薛发现后联系报社,一篇《为了一个完整的家》很快在报纸上发表了。电视台也想报道,朴实的朱家人以“不想上电视”为由婉言谢绝。老薛给朱家人做工作,“上上电视,让不看报纸的市民也受受教育,大家都能学你善待家人多好啊。”最终,朱家人同意接受电视台的采访。
有一次,薛植林听一位朋友谈起他的表哥鲍先生一家,同为教师的表哥表嫂,深谙教育子女之道,孩子自幼出类拔萃,大学毕业后到澳大利亚深造。老薛慕名找到鲍家时,两位家长谦虚地说孩子自觉性高而已,没什么教育经验可谈。老薛几次三番鼓励他们说出来,给更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学习借鉴,“孩子有出息,往小里说咱们家长脸上有光;往大里说,每个孩子都优秀,我们国家会更繁荣富强。”鲍家人终于同意了,老薛马上联系到媒体,相关媒体也很感兴趣,但因为赶上大型活动,记者没能及时采访。一周后,老薛再次联系媒体,记者以一句“以后再说”婉拒。老薛自知这句话的含义,又找到鲍家,歉意地说:“对不起,耽误了你们很多时间,还没有采访成。以后还有机会。”老薛白忙活一场,但也不灰心。他说,“好在记者曾与鲍家电话联系,人家不至于太埋怨我。”
不计得失挺善良,奖品捐给贫困生
薛植林今年已经62岁了,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经常觉得天旋地转。但在新闻现场,他总能打起精神来。
他就是这样带病从事通讯员工作的,而他身后还有一个负担很重的家庭。女儿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在家,拖着病体的老薛,还要照顾因患脑梗瘫痪在床的老伴儿。有时老薛晕得实在起不来,老两口就在床上躺一天,饭都吃不上。老薛一年有10个月住在医院,不是自己住院,就是老伴儿住院。有时赶上老两口一起住院,老薛提着自己的输液瓶伺候老伴。即使这样,他还常常从医院请假,出来陪同记者采访。
老薛说自己受点累心甘情愿,只是觉得对不起老伴儿。每次老薛回来,已经丧失了语言功能的老伴儿都用哭号迎接他,老薛不知道那哭号表达的是对他的埋怨,是对他的心疼,还是其他什么情绪。只能哄孩子似的安慰她说:“明天不出去了,好好伺候你。”
薛植林从事通讯员工作几乎没有收入,乘车赶路要搭钱,外出联系新闻时请护工照顾老伴儿,也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支出。遇上贫困的采访对象,退休金只有千余元的他还要捐钱。有一次,他到王辇庄白血病少年白松林家了解情况,看到白家一贫如洗,他捐了100元。他还曾把参与媒体活动获得的奖金和奖品自行车,捐赠给春蕾女童张雪。
在薛植林看来,自己的工作把唐山人民的聪明才智、奉献向上的精神风貌挖掘出来、弘扬开来,承担的社会责任,对自己来说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