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武的红色文物博物馆
□郑勇
走进李慧武100平方米的红色文物收藏博物馆,藏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馆主李慧武是共和国同龄人,他在开滦井上、井下工作30多个年头,他与老伴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面带微笑的他平易近人、做事低调、待人诚恳,言谈话语和举止中带着产业工人传统的风度。李慧武告诉我们,他下乡插过队、当过兵、当过中学教师、在河北文艺社当过编辑,“文革”后恢复高考又考上了大学,在开滦当过干部,之后又激流勇进搞物流经商。从1998年开始,从京唐港发展的初期到曹妃甸的辉煌,都有着他疲惫和平凡的身影。他成功地组建了恒远集卡车队、京唐港和曹妃甸港两大物流储运公司。
他在工作之余就迷恋收藏,30多个春秋从不间断。1991年,他得知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的收藏爱好者纷纷在中国各地购买被中国人忽视遗忘的红色文物,造成了红色文物严重流失海外,便开始关注红色文物的收藏,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开国元勋的热爱转化为相关的物品收藏,一个壶、一个肥皂盒、一个小盘都闪烁着他的执着和辛勤的汗水。瓷壶的收藏难度非常大。瓷壶在千千万万个家庭中有明显的地位,表现出中国人民饮茶的传统和生活习惯,它经常使用易破损,非常不好保存,但李慧武仅壶就收藏了上千把。“四杯、五盘、一壶”的套壶,组套非常难,但这样的套壶李慧武竟有二百多套。他的收藏足迹遍布祖国大地,其藏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美学价值,无论是唐山本地产,还是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浙江萧山、山东烟台、山西太原等主要瓷厂生产的壶,面面俱到、应有尽有,在全国同行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凡是见过李师傅藏品的人都会惊叹不已。
为了给国家保留这部分易碎不好保存且又经过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日用瓷器,他曾经谢绝了所有曾想高价购买的国内外收藏者。他的藏品中,江西景德镇产品体积最大、产量最少,高达24cm的8种壶已收集齐全,在诸多东南亚国家、美国收藏家中也是可望不可求的。唐山的20世纪60年代产的壶、杯涉及喷彩、手绘、花纸、刁金、牙黄、绿骨灰等诸多工艺,许多藏品属绝品。就壶的造型来看,多显笨拙、呆板,却强烈地反映出那一时期生活用品考虑实用这一历史特点。
他的部分藏品曾参展于第六届中国唐山陶瓷博览会,在数国驻华收藏者和国内收藏爱好者中引起轰动。如今许多展会和新闻媒体都主动征集、报道他的藏品,可是他认为收藏是无止境的,他说:“我这些藏品是我们唐山市陶瓷的宝贵遗产,有朝一日会让它展现在世人面前,不但为当地瓷器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并把红色文物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