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说出孩子的感受
一日,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小路上,迎面走来一对母子。那个孩子一边走一边哭,那个妈妈一边弯着腰,一边跟孩子说话:别哭了,男子汉哭啥呀?没想到,孩子哭的声音更大了。紧接着,妈妈也直起了腰,声音也强硬起来:“别哭了,我告诉你别哭了!”
有的时候,我们越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有多好,抑或有多不好,孩子也只会越难过。就像上面的那个妈妈,来软的不行,来硬的也收不到好的效果。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讲,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包括我们和自己的孩子,完全是两个有着不同感知系统的独立个体。在上面那个故事里,不管是孩子哭的行为,还是妈妈不让哭的行为,实际上都源于母子二人对事件不同的感受。两份感受同样真实,没有对错之分,但有意思的是,那个妈妈却一直凭借自己手中母亲的“权力”,以自己的感受否定孩子的感受。
其实,不光是这个妈妈,很多妈妈在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其自动反应就是予以否定。“别哭了”“你不是真的这样想吧”“你不用这么难过吧”,这些不认同孩子感受的话,在我们这儿很容易就说出来了。NLP里有一个技巧叫“位置感知法”,大体相当于我们平常说的换位思考。这里,我们也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我们现在是孩子,当父母不认同我们的感受时,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会不会觉得我们的父母不理解我们,或者他们不爱我们?这时,我们又会怎么做呢?比如,妈妈说你“别哭了”,你会戛然而止还是哭得更响?不用说,前面那个孩子已经给出了答案。
那么,我们应该或者可以怎么做呢?答案是接受和认同孩子的感受。
人类的行为和感受直接相关,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因此,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和负面感受时,如果我们能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心里就会感到很安慰,因为他会觉得大人理解他们。
我的女儿很喜欢画画,也喜欢“收藏”自己的作品。一次,我把她在远洋城用那种亮晶晶的油彩画的画给丢掉了。她哭了起来,并且让我赔她。我没有像学习亲子课程之前那样说:“别哭了,妈妈明天再带你去画10张不就行了。”而是先蹲下来,轻轻地抱住她,再轻轻地说出她的感受:你很喜欢这张画是吗?你是很用心地画的是吗?妈妈把它丢了,你觉得很难过是吗? “嗯。”孩子一直在点头,也很快就不哭了。因为她并不想哭个不停,只是渴望得到理解和安慰。
记者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