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在爱的滋养中成长
——开滦一中珍珠班侧记
(本报记者 李菖鹂 黄岩)
在开滦一中,有这样一群特别的孩子:他们,全部来自贫困家庭,却拥有足以让同龄人羡慕的出色成绩;他们,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却拥有无比富足的精神世界;他们,过早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却拥有乐观豁达的心胸;他们,还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珍珠生。
今天,让我们走近珍珠班的生活,走近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看看在学校爱与责任的滋养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5点起床晨读,深夜站在水房看书……
珍珠生的座右铭——天道酬勤
清晨5点就赶到教室晨读的,大部分是珍珠生;下了晚自习最后一个熄灯的教室,经常是珍珠班;而结成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集体讨论考试题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不用老师要求,珍珠生就会自发开展。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学习主动性非常强。
高二年级的小宁,初中时英语基础比较差,刚入学时对老师完全用英语交流的授课方式很不习惯,一堂课下来特别吃力。他就跟自己较上了劲,每天追着老师、同学讨教学习英语的技巧,就连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也全部用来做题、背单词。放月假坐车回家,他还不忘揣上单词本,边走边背,有时候太入神了,连车到站了都不知道。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他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在班里名列前茅,词汇量更是相当了得。如今,谁要是碰到不会的单词,问他一准儿就能得到又快又准的答案,同学们都钦佩地称他为“宁哥活字典”。另一名学生小倩因为生病耽误了课程,返校后她白天抓紧课余时间看书、抄笔记,晚上熄灯后还偷偷跑到水房站着看书。那时候是冬天,夜里温度很低,她搓搓手、跺跺脚,一站就是一个小时,终于在短时间内赶上了教学进度。
说起这些珍珠生,张丽钧校长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孩子,能吃苦,肯用功,给他们提供一个读书的机会,改变的也许不仅是他们自身的命运,还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正因如此,学校对珍珠生寄予厚望,为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学习方案。比如,珍珠生多来自农村,英语基础较差,学校就组织英语教师对他们进行单独强化辅导,尤其是提高口语和听力水平;由任课老师牵头组建数理化外兴趣小组,进一步挖掘珍珠生的潜力;开放微机室或多媒体阅览室,组织教师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办网络课堂,加强珍珠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营造的良好学习环境中,珍珠生如鱼得水,不断创造骄人成绩:2010年全国奥赛,珍珠班21人次获奖,其中包括一个二等奖;最近一次全市高三摸底考试,珍珠生小文一举拿下了第一名的桂冠……
文艺演出抢眼获奖,运动会上摘取桂冠……
珍珠生的信条——全力以赴
“真正的强者承认落后,但不甘于落后”“要么干脆放弃,要么全力以赴”。在珍珠班的黑板报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就是靠着这样的信念,珍珠生不但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也同样奋勇争先。
合唱节上,珍珠班的百人大合唱气势恢宏,赢得了特别贡献奖;元旦文艺演出,珍珠生唱歌、演小品,表现特别抢眼;运动会上,没有一个体育特长生的高二珍珠班,取得了总成绩第二名的好成绩,还摘下了跳长绳、跳竹竿等所有集体项目的桂冠。
说起运动会上取胜的原因,珍珠生小铭说:“有些比较困难的项目,普班都没人报,即使报了也有不少人弃权,而我们班的同学即使生病了也会坚持完成比赛,集体荣誉感特别强”。小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参加800米比赛的她,体质并不好。刚冲出起跑线的时候,她铆着一股劲冲在队伍的前面,可没多久就感觉嗓子发干,心跳得像擂鼓,两条腿轻飘飘的,使不上劲。这时,一阵高过一阵的加油声远远传来,她知道那是全班同学为自己摇旗呐喊。她咬咬牙,鼓起最后的力气冲过了终点线,接着腿一软,眼前一黑,就躺在了草地上。提起比赛时的表现,那个娇小的女孩子笑着说:“虽然我只跑了个第七,但同学们都说我表现得很好。只要尽力了,就没有遗憾”。
其实,刚入学的时候,珍珠生们并不像现在这样开朗自信。他们或多或少有些自卑,彼此间不爱交流,不愿谈及家里的情况,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也不高,只是埋头读书。为了让他们走出单纯追求成绩的误区,树立饱满的精神风貌,学校为他们量身定做了爱国爱党的思想教育、自信自强的精神教育、博爱感恩的人格教育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班主任老师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与学生单独谈心等方式,教育他们正视贫困,将逆境变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张丽钧校长坚持给珍珠班开展“生命教育”系列讲座,每月一个主题,谈人生规划、谈交际能力、谈执着精神;专职的心理老师则定期组织心理课堂,针对某些珍珠生身上的自卑、冷漠、焦躁等心理弱点进行疏导,及时矫正他们心灵上的偏差。
正是这样的努力,让珍珠生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班集体有了愈来愈大的凝聚力。“孩子们渐渐拧成了一股绳,干什么都尽全力去争取最好的成绩。”高一珍珠班班主任贾耕把学生们的改变看在眼里,十分欣慰。
享受着爱的滋养,铭记着情的深沉……
珍珠生的成长——感恩博爱
珍珠生作为一个特别的群体,从入学开始就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学校定期为他们添置学习、生活用品,带他们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校领导经常把离家远、放月假回不了家的学生带回自己家吃饭;不少老师主动资助家里特别困难的珍珠生。而班主任,更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学生成绩退步了,耐心开导,帮着分析原因;学生病了,把可口的饭菜送到床前;学生的衣服破了,自己掏钱买来新的,怕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要说是自己孩子穿不了的。这样的点滴小事,不胜枚举。
有一次,高二珍珠班班主任魏福林送发高烧的女儿去医院输液,刚到医院门口就接到了学生打来的电话,说有个同学擦玻璃时把胳膊划伤了。魏老师扭头想往学校赶,女儿拉住他委屈地直掉眼泪:“爸,我病了你都不管我,心里只有你的学生!”魏福林拍拍女儿的肩膀,安慰道:“爸爸不在跟前,你还有妈妈陪着呢,可那些孩子的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没有我怎么行?”他匆匆赶回学校,把受伤的学生送到医院,小跑着挂号、问诊,盯着孩子缝完针才松了一口气。
感受着这浓浓的关爱,珍珠生们也在学着关爱他人。小洋来自外县,对住宿生活很不适应,经常躲在被窝里哭。有一天,当她又趴在床上掉眼泪的时候,一扭头却在枕边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我们来这儿是实现梦想的,虽然想家,但你还有好姐妹。”小洋抬起头,看见室友们正朝自己微笑。那一刻,一股暖流在她的心里激荡,她想:“有这么好的姐妹,我不孤单!”
高三班主任孟德维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晚自习后,他和一个男生在宿舍门口谈心,11点多了才往办公室走。突然一个叫小群的男生不知从哪里跑过来,把身上的运动衣脱下来给孟老师披上,还拿出捂在怀里的一袋牛奶非让他喝。“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旁边的角落里等了我一个晚上,就是受全宿舍委托请我喝一袋牛奶,他们说我辛苦了”,说到这儿,孟老师的声音里溢满了感动。
而对父母,珍珠生同样充满了感激。这个母亲节,小苏亲手为妈妈做了一张贺卡,回到家还打水给妈妈洗脚。妈妈摸着她的头,含着眼泪说:“闺女懂事了,知道心疼妈了。”可在小苏的心里,却觉得现在能为妈妈做的,实在太少了,将来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给妈妈更好的生活。
这就是珍珠生,在奋斗中磨砺,在关爱中成长,呈现出一种饱满的生命状态,为生活在城里、安度着温馨日子的同龄人树立了一种自强上进的样板。我们企望着:未来的人生旅途上,他们能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相关链接:珍珠班的名字,来源于浙江爱心教育基金会创立的“捡回珍珠计划”。该计划是在全国各省、区之地级市重点高中设立珍珠班,每学期为每个学生提供2500元补助,学校则免除所有的学杂费用,资助那些家庭特困、成绩特优的学生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业。2008年,开滦一中开设首届珍珠班,如今已发展为“新华”“施维雅”“冠德”三个班,培养着150名珍珠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