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访南坝③南坝重生镌刻“唐山印记”
汶川大地震后,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我市对口援建的南坝镇“涅槃重生”。“今天的唐山,明天的南坝!”我市援建者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进驻南坝时立下的铮铮誓言。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记者再次来到我市援建者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里处处可以触摸到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深深烙下的“唐山印记”。“欢迎亲人回家!”南坝镇党委书记王斌满怀深情,“南坝人知道感恩,懂得感恩,南坝永远是唐山人的家!”
车出绵阳,山环水转,行至南坝场镇时,视野豁然开朗:路面宽阔整洁,用植被镶嵌的“河北·平武·唐山·南坝”8个大字别致而富有深意,一座座农民新居拔地而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如果不是公路沿线残留的破碎山峦,谁能想象这就是三年前那个满目疮痍、遭遇了巨大灾难的伤痛之地?经过我市援建者的无私援建,如今的南坝镇已成为九环线上一颗吸引游人驻足的闪亮明珠。
真心真情谱写“唐山精神”
作为重灾区的南坝,援建工作浩繁。援建施工最紧张的时候,我市援建队伍人数多达3000余人,差不多达到了南坝场镇人口的一半左右。强度大、工期紧的工作环境,雨季里潮湿、冬季阴冷的生活环境让所有建设者吃尽了苦头,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唐山是经历过大地震的城市,我们来这里援建,其实也是在报恩。”市援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住建局局长苏春生说,“我们要排除万难,用真心、真情为灾区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工程。”
我市对口援建南坝镇前线指挥部指挥长符睿敏患有痛风病,痛风发作时,他硬是强忍疼痛,每天依然坚持一瘸一拐地到施工现场巡视。在灾区的500多天里,他平均每天走路5公里以上,自己用双脚丈量了从南坝镇到唐山的距离。
唐山大地震后1977年出生的副指挥长王大程,是我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副站长。2009年全年,他只是在快过年的时候回家一次,还是为了取出车祸后在他的右胳膊植入的钢钉。可手术的结果非常不好,术后胳膊肿得几乎是原来的两个那么粗。可没等伤口好利索,他就返回了指挥部。现在,手术后的伤口每到阴天下雨时依然隐隐作痛,手臂的肌肉也萎缩了不少。说起这些,书生气十足的他却说:“为了灾区人民,吃点苦、受点累没啥!”
“就是吐血,我也吐到滨江路上!”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重重压力,负责南坝镇景观大道滨江路施工的唐山建设集团援建项目经理史海友急红了眼,向指挥部领导许下重诺。为了保证按期完成任务,他连续几天吃饭睡觉都在车里,终于按期实现滨江路(现名唐山大道)全线通车。
我市援建者的一言一行感动着身边的南坝人:“你们唐山来的援建者,每个人都是英雄!”这朴实的话语,是对我市援建者的最高奖赏。这也是他们用真情和汗水换来的荣誉。
援建速度塑造“唐山效率”
谈起对重建后南坝镇的评价,当地人多用“做梦都没想到”来回答。2008年11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河北省政府统一安排,我市开始对口援建“5·12”地震极重灾区之一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经过3600名援建工作者日夜奋战, 2009年7月29日,南坝镇防洪堤工程竣工;8月31日,南坝中学胜利竣工;10月29日,南坝镇中心小学交付使用;2010年1月31日,南坝场镇供水站、唐山大道、文化站、计生服务中心等一大批工程竣工;2010年10月,总投资4.29亿元的25个援建项目全部完工。
在近2年的援建时间内,我市援建者克服“点多、面广、线长、任务繁重”等困难,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努力把各项援建工程建成家乡人民满意、灾区人民放心的精品工程,成功塑造了唐山效率,让灾区人民尽早享受到了援建成果。
南坝古镇充满“唐山元素”
九环线平武县南坝段,路面宽阔平坦,长城造型的道路护栏气派壮观,一块写有“唐山大道”字样的巨石标识引人注目,这就是我市援建者为南坝精心打造的景观大道——唐山大道,也是九环线东线最宽阔的路段。这条景观大道原本被称为滨江路,平武人民为了纪念唐山对口援建,铭记唐山人民的深情厚谊,将它命名为“唐山大道”。此外,由我市援建的南坝工业园也被当地命名为“唐山工业园”。南坝镇党委书记王斌表示,以对口援建单位的名字为新建的道路、公共设施等命名,是一段历史的记录,它可以让南坝的子孙后代,怀着感恩之心,一代代建设美好家园。
通过对南坝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我市援建者结合河北和平武两地的文化名流,创造性地建设了江油关和长城形状的河堤护栏,并在江油关内布置了与南坝有关的历史掌故、名人轶事、记述南坝震灾和抢险救灾、河北援建成果等文字、绘画、图片等展览,还在连心广场周边构筑了旨在展示南坝历史文化的碑刻墙、文化长廊,将燕赵文化和蜀汉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由王永兴、刘来源、张国栋、李智永、李家鹏、史连兴等唐山籍书法家撰写并篆刻成碑文镶嵌在南坝镇综合文化站墙面上的15首历代名人赞美南坝(江油关)的诗词,充分展示了“龙州古韵、汉唐遗风”的文化底蕴。新建的特色文化长廊镶嵌了反映南坝历史的各种碑刻(含复制品)和唐山发展成就展览箱,体现了南坝悠久的历史和唐山的快速发展。纪念碑前由西向东的“多难兴邦”“锦绣山川”“国泰民安”三幅石刻大字,表达了唐山人民对南坝人民的美好祝愿;何家坝索桥门柱上的“雄关如铁”与“江油关”相映成趣,寓意南坝古镇的雄伟安定。
历时2年,我市援建者用真情和行动与南坝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抚平大地震留下的伤痕。如今,南坝镇整体面貌已经发生巨变, “唐山印记”贯穿南北,深深扎根于南坝人的心中。龙州中路两边,村民的房子映衬在山水美景之下,看上去就像排排“别墅”;村镇里,学校、卫生院、公园出门几步可及;当地群众正开起越来越多的饭馆、服饰店、日杂店,生意红红火火。今日南坝已经成为我市镶嵌在九环线上的靓丽名片。
记者 闫军 倪大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