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李金花/文 陈洁/图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孜孜不倦,数年如一日地追寻着滦河留下的蛛丝马迹,一次又一次揭开了母亲河的谜底,擦亮了沿河流域一串又一串文化明珠。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滦河文化研究会。近日,记者对话滦河文化研究会刘向权会长,"淘金者"背后的故事也便由此铺陈开来。
滦河,古称濡水,华北地区第二大河。它渊远流长,造就了孤竹文化、元上都文化、皇家园林文化、碣石山文化……它奔流不息,穿越了历史,更穿越了人们的记忆。如今,滦河水仍旧默默向前,而那些残垣断壁、只字片语,便是滦河留给后人的微妙信息。
初衷
挖掘古文化启迪当代人
◎记者:为何将滦河文化作为研究方向?
刘向权:因为滦河流域文化资源非常丰厚。从古代来讲,有孤竹文化,元上都文化,以清东陵、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文化,还有蝎石山文化;从近代来看,有唐山近代工业文化,有辛亥滦州起义,有冀东三枝花……滦河流域地处中国要冲地带,是南北方文化长期融合的地方,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特点,这些文化的生成、发展、演变、消失都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挖掘先人的文化,对当代人有所启迪,这就是当初我们成立滦河文化研究会、研究滦河文化的初衷。
◎记者:滦河文化研究会成立后,第一步是如何迈出的?
刘向权:现在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文化发展,所以滦河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过程是一路绿灯。2004年5月,研究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滦河上、中、下流域的城市"联谊",在先后两次的大规模组团走访中,除了唐山、秦皇岛两地外,承德、张家口、辽宁、内蒙古等地的政府和文化研究人员也都给予了积极响应。尤其是上游的一些城市,早就有研究滦河文化的想法,只是苦于资金等方面的压力,一直没能大规模展开研究。在滦河文化研究会的区域文化研究方面,这些地方都在史料上给予了很大支持。以前,各地方都有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现在他们都是滦河文化研究会的组成部分。
◎记者:滦河文化研究会的资金来源是什么呢?
刘向权:我们是民间文化团体,没有财政支持,所以大家除了正常的文史研究工作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向各级政府"化缘"。好在现在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文化工作,我们的经费问题还不是特别紧张。比如我们办的刊物《滦河文化》,每一季出一期,每期十几万字,印刷成本1万元就够了。目前这笔钱是滦南、迁安、滦县、唐海、昌黎、乐亭、遵化、迁西、卢龙9个县轮流支持的。其他活动经费、作者的稿费等,就得另外"化缘"。
目标
继承下来传承下去
◎记者:除了经费问题外,研究过程中还遇到过其他困难吗?
刘向权:现在,我们的研究会已经有了来自3省8市共28个县(市)区的600多名会员,可以说把整个滦河地域都纳入其中了。但现在我们发现,中青年研究学者的培养迫在眉睫。要把研究质量提上去必须有研究骨干,目前,王子平、韩曦、杨立元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是我们的顾问,此外我们的队伍中还有年轻作家、学者、媒体资深编辑、党政机关干部、企业家等。可以说,我们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要想让滦河文化研究延续下去,培养中青年研究学者势在必行。
◎记者:至今为止,研究会最引以为豪的成果是什么?
刘向权:一个是我们的季刊《滦河文化》,展示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在业内影响是非常大的。另外,为了把滦河文化研究引向深入,我们通过整理、挖掘和提升,编印了《滦河文化丛书》,现在已经出到了第4本,对滦河流域文化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过一段时间,我们还要出两本书,其中一本是70多万字的《滦河文化研究文选》。
◎记者:通过几年的研究,您认为滦河文化的精髓在什么地方?
刘向权:我认为,滦河文化是唐山文化的源头,但唐山文化引领了滦河文化的前进。其实,研究后不难发现,滦河流域好多出彩的文化都是发生在唐山的,比如唐山近代的工业文化、冀东三枝花、影响全国的"穷棒子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所以,在滦河文化的研究过程中,要更好地凸显唐山文化,这也是对滦河文化的延续。
◎记者:滦河文化研究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刘向权:文化研究要有他的现实意义,现在,乐亭把滦河古道改成了滦河文化园,三岛建了滦河文化民俗园,这样的尝试需要以文史知识为底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调动整个滦河流域的文化研究风气,将滦河文化继承下来,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