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35年前的“恩情水”
郭树江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记者 赵勇 摄
(记者雪漫刘珲)“解放军送来‘恩情水’的照片中有我和我的母亲,那年我17岁!”日前,本报接到市民郭树江打来的电话,他激动地告诉记者,在晚报刊登的地震老照片中找到了他和母亲的身影。
5月11日本报刊登了题为《照片中有你吗?》的报道,并刊发了3张从唐山地震纪念馆展出的照片中精选出来的地震老照片。“那个戴着草帽站在后排的就是我,前排手拿脸盆的是我母亲。”郭树江记得,这张照片拍摄在震后三四天,来唐救援的士兵为百姓们送来了急需的干净水,还是母亲组织附近的群众有序取水,一位部队的记者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一张老照片勾起了郭树江对往事的回忆。当时,郭树江一家住在开滦福利工房七街,就在现在的工人体育馆附近。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就驻扎在这里。“救援部队不仅送来了‘恩情水’,还送来了粮食、衣物,在许多人眼中,‘橄榄绿’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希望。”郭树江说,那种军民鱼水情深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他还记得,母亲唐桂英当时是街道干部,一直协助解放军开展救援工作,自己无暇顾及小家庭不说,还把家里的劳动力全部派到了救援一线。“我哥哥帮着解放军往机场运送伤员。我的一条腿被砸伤了,走路不方便,就和一名战士一起负责看管粮食。”郭树江说,母亲成天忙忙碌碌,别人家陆续搭起了砖头压油毡的简易棚,可他家却什么都没有。一天,部队一位姓梁的指导员问母亲:“你家住哪儿?”母亲指着路边的一块空地说:“就是这里。”指导员当即让几名战士帮忙搭起了简易棚,一家人才有了栖身之所。
后来,部队陆续给百姓送来一些帐篷,但物资毕竟有限,不是每家都能领到。正巧附近一户姓石的邻居家生孩子,“在这种条件下生孩子,没有帐篷怎么行?”母亲又毫不犹豫地让出了自己家的帐篷。郭树江记得,那个在帐篷里出生的小孩子后来取名叫“震生”。
尽管35年过去了,可是看到这张照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郭树江依然激动不已:“我始终没有忘记‘恩情水’的甘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