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赏识您的孩子吧
——唐山心理医院刘涛院长访谈
(薛宝柱 若水)
六一儿童节前夕,儿童、青少年方面的心理专家——唐山心理医院刘涛院长就儿童教育问题接受采访。
刘院长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这是人之常情。自己种的花草,怎么看都觉得美。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家长们总是看着别人的孩子好,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行。这是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位心理学家到一所中学做调查,他让每位学生说出自己的优点。想不到竟然谁也说不出来。心理学家以为孩子们是不好意思说,于是再三启发动员,可孩子们还是说不出来。事实上,孩子们不可能什么优点也没有啊。心理学家换了一种做法,让同学们互相说出他人的优点,这一次果然就说出了不少条。将这些优点和本人印证,大体上也能得到认可。为什么他们本人就说不出呢?心理学家找同学们个别了解后才弄清了事实的原委。原来,他们脑子中记住的差不多都是父母们批评、责备的话,比如:“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不会?”“你看X X的孩子多好!”“我小时候比你强多了!”甚至还有些更难听的话。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听到过父母表扬他们优点的话。这样,在一片责怪、不满之声中,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就想不到自己还有什么优点了。
一般来说,父母没有不喜欢自己孩子的。对孩子的指责、不满,主要源于同其他孩子的比较,同时又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其实人总是各有长短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人都可能有某些方面的短处,也必然有某些方面的长处。要把所有的长处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做不到的。即使是长处的那一点,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也总有可能有人更胜一筹。世界冠军、世界纪录也不可能永远不变。可是许多家长总是望子成龙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人人都“出人头地”,那怎么可能呢?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九子各有不同的形象和能力。有的能呼风,有的能唤雨,有的力大无比,有的食量惊人。如果各以它们不具备的本领要求它们、责怪它们,而不是发挥它们的特长,这九个龙子也都不能成材。其实我们家长们多数自己也还并不是“龙”,为什么非得要求自己的孩子“成龙”呢?
作为家长,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要懂得赏识孩子。要学会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只看见孩子的缺点和弱点。当然,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毛病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事情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但是,分寸应当适度,要实事求是,不宜过分夸大。孩子的成长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身上缺点和弱点的克服,只有调动和依靠孩子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而克服缺点和弱点的目的正是为了发扬长处和优点。如果忘记了这个目标,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就会感到一无是处,失去前进的信心,结果是缺点和错误也难以得到克服。
通过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这是每个人都有的。赏识,可以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创造条件使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被扼杀,从而达到一般情况下似乎不可能达到的成就。当然,赏识也不是无限夸大孩子的潜力,为孩子设置“超凡入圣”的目标,更不是为了让孩子付出太苦太累的代价来给家长的脸上增光。因此,赏识应当恰如其分,有多少说多少。更要注意的是,在肯定孩子每一个进步的同时,要让他看到新的目标,产生征服的愿望,让他来不及骄傲。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我们顺其自然,让这些“材”长好,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能够发挥的一份作用,在社会上占有一席地位,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十几年前,刘院长学习过美国的一种自然教学法。按照这种教学法,只要是孩子乐意做的事,家长老师的评价永远是表扬的话:“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太好了,只少数了两个。”“太好了,只错了九道题。”他当时百思不解,后来终于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太好了”这样的积极评价对孩子有着神奇的力量。其原因在于不管孩子表面上多么骄傲,内心都是脆弱的,弱小的生命常常担心自己不行。一个“太好了”,仿佛是一声春雷,孩子情感闸门一下全部打开。你接着“乘虚而入”——“除了不对的地方”,孩子就听得进去,容易接受。此时孩子的生命处于一种舒展开放的状态。“太好了”,今天美好,明天更好。生命在这种状态下茁壮成长,在赏识的阳光、土壤中逐渐长成参天大树,向下扎根,根深叶茂;向上结果,硕果累累。旺盛的生命力在风吹雨打中更显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