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大妈讲过去的事情
整个上午,都坐在79岁的李惠珍大妈的家里,听她讲故事。
李大妈曾在街道办事处做过十几年计划生育和妇女工作。她讲的那些故事,情节比电视剧里的还要曲折离奇得多,听来令人感慨万端。因计生工作涉及个人隐私,这里只举一个比较平常的维护妇女权益的小例子:一位老人曾是大户人家的漂亮小姐,出行都是坐带顶子的马车的。她老伴去世早,自己成分不好,连她儿子都看不起她。她儿子经常酗酒,甚至不给她饭吃,家里没有米,她也只能盘着小脚困坐在炕上。李大妈得知此事后,天天去老人家里对她儿子进行批评教育,并帮他找了一份打更的工作。终于有一天,老人挪着三寸金莲来到办事处,流着眼泪说,儿子平生第一次给她买了一包红糖。虽然知道那个年代能喝上红糖水是比较奢侈的事情,但这个细节还是令我无比心酸。类似的扶危济困、成人之美的事情,大妈做了太多太多。
59岁那年,李大妈曾去香港探亲,看望与自己分离近半个世纪的大哥。她还记得大哥年少时经常唱一首歌,其中有一句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长大后她知道这是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于是抄了这首词在见面时送给大哥。她历尽人世沧桑的大哥再一次哼唱起这首词,热泪盈眶,拍着她的肩头说:“傻妹妹。”在香港时,有一次她乘出租车,司机以为她不懂广东话,就用鄙夷的语气说她不过是来占亲戚的便宜的,她听后非常气愤。后来,大哥不停地问她家里缺什么,她一再说什么也不缺,“不是因为出租车司机说了不尊重我的话,我本来就只是来看望大哥的,大哥是很富裕,但我家里有吃有穿,电视机虽然暂时是黑白的,但也能收看节目。我一直提醒自己一定要做一个有志气的人,不沾大哥的光。”确实,人生在世,有一些东西是比物质更重要的,比如尊严。
整个上午,李大妈都沉浸在绵绵往事中,边给我看她家的老照片,边不停地讲着生命中那些细小生动的情节。我一直饶有兴致地听她讲述,仿佛亲历了一遍那上世纪六七十年的漫漫光阴。临别时她馈赠给我一本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书,并有些怅然、有些自嘲地笑着说:“时间过得真是快,谁想到转眼我就是80岁的人了?”虽然我知道李大妈说完这句话也就完全释然了,但我还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金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却无法把我们失去的韶华买回来。在经济学中,“效用”这一概念用来衡量主体在购买产品、接受服务或与外界发生关系时所获得的满足感与幸福感的程度。效用是所有公共和私人行为的最终目标。其实这个概念可以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李惠珍大妈如今儿孙孝顺,家庭和睦,又将喜迁新居,此生的效用应该是非常充分了。但是她不经意发自内心的一声关于年轮的叹息,还是道出了人生中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我们终究无法与时间抗衡,所以,在尽可能捍卫、保全自己尊严的前提下,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多做无愧于心的好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尽其天年,也就是莫大的福分了。
记者杨盛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