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警惕孩子患上“高考后综合征”
(唐山劳动日报记者王翠艳)
高考已经结束,接下来这段时间常成为考生生活中的“自由期”,也是高考学子们等待考试结果心理最为纠结与焦虑的日子。每日有规律的生活变得懒散了,浩如烟海的习题没有了,紧凑局促的活动空间放大了,当考前的紧张一下子松弛下来,各式各样的身心问题可能会乘虚而入。对此,记者采访了唐山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许毓玲主任。她介绍,每年考后这段时间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往往高于高考前。为此,许毓玲提醒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变化,警惕孩子患上“高考后综合征”。
据许主任介绍,人在遇到重大事情时,都会有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过大,就会形成期待型焦虑与不安,这是由于心理的一种不确定性造成的。对于考生而言,这种不确定性,又称作“高考后综合征”。很多考生会受到“高考改变命运”的影响,促使思维进入一种局限模式,于是就会出现种种不良心理状况:如,自闭心理:感到茫然无措,心里空荡荡的。这种失落的心理会使他们失去热情,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内不愿见人,不与人交流,吃不下,睡不着,情绪低落;自卑心理:具有自卑情结的考生一般将高考的失败看作是人生前途的终结,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低人一等,整日长吁短叹,反复咀嚼着自己的失败和痛苦,陷入忧郁中不能自拔;抑郁心理:有一些过分追求完美的考生,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过高,考试中稍有偏差,便惴惴不安,郁郁寡欢,他的思维一直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论谈任何事情都会让他过于紧张;放纵心理:这部分学生会反其道而行,这种状况经常会出现在一部分平时学习较差、自知高考无望的考生中,他们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
那么,如何让考生走出以上这些心理误区呢?许主任说,避免考生“高考后综合征”需要全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高考的结束并不是考生心理调节的尾声,而是新一阶段心理调节的开始。要选择合适的方法释放情绪和注重精神调节的“积极休息”。家长要多鼓励考生约好友聊天、结伴郊游,或看一看高考期间无暇浏览的文章书籍;增加运动量,打球、游泳、唱歌、帮家长做点儿家务等等;家长也不妨在高考后陪孩子出去旅游或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
同时,对自觉考试发挥不理想的考生,家长不要冷落、责备孩子,其实孩子在这个时候,往往经受着巨大的煎熬,这时更需要父母能给予必要的关注与接纳,家长此时要多与孩子沟通,缓解其心理压力,做好面对失败的准备,也可与孩子共同制定新的目标,做好或继续复读、或就业等规划,家长切不可抱怨、责备,甚至认为孩子不争气而打骂孩子。
此外,家长还须关心孩子的饮食要有规律,督促孩子进行有规律的作息,切忌暴饮暴食、沉迷于网络,以免对其身心造成巨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