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尊:独撑一片天
(李庆军、冯连满、王翠艳)
走近一家三间平房的小院,不大的院落拾掇得井井有条,在小院西边种了豆角、黄瓜等时令蔬菜,菜苗葱绿茂盛,显出院落主人的干练与勤劳。看到有客来访,屋里走出一位衣着朴实的中年妇女,她就是滦南县胡各庄镇东庄店村的郑秀尊。今年48岁的郑秀尊,28年如一日,照顾高位截瘫的大姑姐的起居生活、扶持重病的丈夫、赡养年迈的养母和婆婆、拉扯两个孩子长大成人,独自撑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亲情的珍贵,表达着爱的力量。
她是家里的主心骨
小时候的郑秀尊,由于兄弟姐妹多,父亲身患重病,家里生活非常困难。迫于生计,她自小就被过继到姨母家。天有不测风云,在郑秀尊还不满15岁的时候,养父因病去世。为了供两个哥哥上学,聪明能干的郑秀尊辍学,主动承担起大部分家务,因而也练就了她持家的本领。
1982年,她嫁给了同镇东庄店村的郑学庆。当时婆家负担很重,60多岁的公婆已丧失劳动能力,并经常沉浸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小儿子的痛苦中,在地震中造成高位瘫痪的大姑姐,生活不能自理;还有一位因家庭困难错过正常结婚年龄的大伯子。面对这样的家庭,郑秀尊看重的是郑学庆的踏实、能干。她毅然嫁给了郑学庆,并主动提出要跟丈夫和大伯子三人一起担起全家的重担。从那时起,郑秀尊的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程序:早晨5点钟起床,首先做饭,然后帮大姑姐大小便、洗漱,再下地干活,晚上回来还要为家里人做饭、洗衣服,每天夜间11点钟以前她没有睡过觉。虽然日子过得苦了点儿,一家人倒也乐呵。
但好景不长,结婚第二年的秋天,公公和丈夫同时生病住进医院,刚刚两岁的女儿、瘫痪在床的大姑姐都需要照顾,地里的庄稼也需要抢收,两个病人又需要人陪护,婆婆急得直掉眼泪。郑秀尊也急得团团转,但一想到婆婆都急成这样了,自己再跟着乱了阵脚,那这家咋办?她考虑再三,对家里的事儿进行了安排,并安慰婆婆说:“妈,您别着急,您就在家里照顾大姐和孩子,让大哥收秋,医院那边有我,您就放心吧,一切都会好起来!”听了儿媳妇的话,婆婆这才安下心来。最终,公公还是没能挺过这一关去世了,丈夫也被诊断患了严重的肝炎,意味着从此不能再干体力活儿。
残酷的现实使这个原本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婆婆难过得整天以泪洗面,简直没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郑秀尊强扮欢颜,想着法儿地安慰婆婆。为了给婆婆“安全感”,她表示:“以后就把我当成主心骨吧,有我在,大家谁也受不了罪。只要心齐,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咱家总会过上好日子的。”为了让大伯子有个完整的家,她把四间房子让给大伯子、婆婆和大姑姐住,而自己和丈夫带着孩子搬到跟邻居借的两间房去住,直到后来自己盖起了房子,还四处打听,托人为大伯子说媒,终于在1994年帮大伯子成了家。
她的脊背是大姑姐的腿
采访时,正赶上侄儿媳妇拎着刚买的猪肉来看她,“快到端午节了,我二婶儿也舍不得花钱给自己买吃的,整天就知道惦着别人。”
郑秀尊的大姑姐只有上半身有知觉,但两只胳膊细得像麻杆,毫无力气。帮助大姑姐上厕所很艰难,郑秀尊先把大姑姐从屋里背到厕所,让她坐到坐便上,之后再背回到屋里。动作要轻柔,还要小心防滑防碰,每一次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姐妹俩往往都出一脸汗。这样的过程每天至少3次,已成定律,28年来,郑秀尊背大姑姐的次数超过了30000次,弟媳的脊背仿若成了大姑姐的腿。
为了给大姑姐找点乐儿,郑秀尊为大姑姐开了一个小商店,卖点日常用品和小食品。赚钱是其次,目的是招揽来来往往的人能跟大姑姐说说话,给她解解闷儿。这个小商店说是大姑姐在开,其实进货的事又全落在郑秀尊一个人的身上。每逢胡各庄镇集市,人们总会看到郑秀尊骑着自行车来去匆匆的背影,身上、车上挂满了大包小包。在小商店的一排货架上摆满了生活小日用品,一个靠南窗户搭起的小炕上坐着郑秀尊的大姑姐,她身边有一盛钱的木盒,客人需要什么就自己拿,并把钱主动放到钱盒内。她说,她感到很满意,虽说自己不幸在大地震中被砸残,但让她幸运的是上天给了她一位如此善良的弟媳妇,让她有了生活依靠。
大姑姐想起秀尊的好,眼圈发红地说:“可以说没有秀尊,就没有我们这一大家子的现在。”秀尊对大姑姐照顾得无微不至,大姑姐常年除了躺在炕上就只能坐着,长期的病痛折磨,使她的性格变得有些古怪,对自己的穿着也比较在意。为了让大姑姐穿上可意的衣服,每当换季时,胡各庄镇集市上都会看到一位坐着轮椅,一位推着轮椅边说着话边挑选衣服的郑秀尊和大姑姐,不认识她们的人都以为她们是亲姐妹。每每这时,郑秀尊总是淡淡一笑。
她的心里充满了希望
几年前,郑秀尊两个在外上班的哥哥相继意外去世,她二话没说,又把抚育她长大成人的养母接过来赡养。八十多岁的养母、七十多岁的婆婆、瘫痪在床的大姑姐、重病在身的丈夫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六张嘴都等着郑秀尊一个人去喂。但她从不抱怨自己命运不济,也没有放弃追逐希望的努力,除独自耕种家里的8亩责任田外,还利用闲时打短工挣点儿零花钱。但为了照顾大姑姐,她不能长期外出去打工挣钱,只能在离家十几里的镇中学食堂帮忙,还得向学校提出每天早晨及中午为学生打完饭后让她赶紧回家的条件,以便照顾大姑姐。
生活再艰难,她也没有放弃对孩子的培养,即使借钱也不让孩子耽误上学,她说:“困难是暂时的,但不上学却会耽误孩子一辈子。”在郑秀尊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都很懂事、自强,大女儿从卫校毕业,现在县医院实习,已能自食其力,还总是挤出一部分钱贴补家里;小儿子也已考上技工学校,每逢假期回家都主动替郑秀尊背姑姑,这让郑秀尊的心里感到很欣慰。
多年的操劳,让郑秀尊的生活背离了正常的规律,她的身体大不如从前,腰部常常隐隐作痛,村里的同龄人很是不解:“你这么年轻就被老弱病残一大家子人缠得死死的,怎么就没有一句怨言?你觉得值吗?”她总是淡淡地说:“什么值不值的,既然是一家人就得这样。习惯了,每天都是一样的生活,都是一样的累,觉都不够睡,哪有什么怨言和想法,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想。”
日前,郑秀尊被评为滦南县2011年道德模范。她说:“其实,要说做了啥,我也说不出啥来。我只是觉得要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良心,为人妻,照顾丈夫和大姑姐义不容辞,为人母供养孩子上学责无旁贷。”多么朴实的话语啊!这里饱含着勤劳质朴、乐观豁达、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