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才与我国港口建设史上的“第一”
(本报记者卢山)
全国第一个在粉沙质海岸建设的港口,第一个采用挖入式港池设计的港口,第一个使用地连墙码头结构的港口,世界第一个采用地连墙加深水遮帘桩结构建设10万吨级泊位的港口,全国第一个确立地主港建设运营模式的港口,第一个确立“两分三立”港口运行体制的港口,唐山港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董文才用他的创新进取与拼搏奉献,在我国港口建设史上留下了太多的“第一”。
这些“第一”,让京唐港成为我省三大港口中建设最晚、上市最早的港口。2009年,京唐港区货物吞吐量一举突破1亿吨,达到10541万吨,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亿吨港口。2010年7月5日,在上海主板成功上市,成为我省第一家港口上市企业。
这些“第一”,让董文才在港口建设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他紧密结合运营生产需求,谋划和建设港口项目。特别是5-10万吨级泊位、7万吨级、10万吨级深水航道及配套挡沙堤工程的建成投产,推动了港口运量的快速增长,2009年达到10541万吨,2010年达到1.2亿吨。从1993年运营通航,16年就成为一个亿吨港口,正是一大批港口项目的超前谋划和快速投产,使得京唐港区成为我国港口中从建港起步到突破1亿吨时间最短、最年轻的亿吨港口。
董文才还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成为唐山港项目谋划的第一人。他率先提出项目谋划是港口新产品研发的理念并组织实施。公司分立之时,曹妃甸港区全面启动,面对更加复杂局面,在东、西两大港之间,港口工作重心转移,谋划新项目非常艰难,董文才审时度势,提出“完善、挖潜、改造、扩建”八字方针,把项目谋划作为新产品研发过程,细心加以管理、维护和发展,破解了项目储备不足的发展难题,而且,形成了“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链条,港口项目源源不断启动、投产、达产,扩展了港口能力,为港口运营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些项目,才有了实现亿吨目标的条件;有了这些项目,才有了港口成功上市的基础。
与此同时,他主持开展的唐山港地连墙板桩码头和唐山港粉沙质海岸泥沙研究与整治建设经验总结工作,主编的《唐山港地连墙板桩码头》《唐山港粉沙质海岸泥沙研究与整治》两部专著,为我国港口建设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与设计、科研、施工单位开展的14#、15#泊位改造5万吨级半遮帘式板桩码头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荣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10万吨级遮帘式板桩新结构的设计获中国航海科技奖二等奖、新型遮帘式地连墙板桩码头实验关键技术研究获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中10万吨级板桩码头为世界首创。
作为一个管理者,董文才不满足于这些成绩,“再创一个京唐港”,是董文才在“十二五”时期的宏愿,“实现港口规模和资产规模双翻番,形成港口经济发展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等核心能力,构建港口运营、股权投资、资本运作、资产资源开发经营四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四轮驱动’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