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讲红色家史颂奋进唐山征文:怀念父亲(图)
发布时间:2011/6/22 9:14:16 | 人感兴趣

怀念父亲


  (韩冰)

  瘦削的脸颊雕刻着坚毅,浓密的眉毛书写着执着,高大挺拔的身躯跃动着顽强的生命活力,这就是我永远怀念的父亲……父亲祭日这天,我独自在家,静静地翻看着父亲遗留下来的珍藏已久的证书、奖章和照片,从简历中查寻父亲年轻时所走过的战斗足迹,从脑海里搜索父亲曾经讲述过的点滴故事,我恍若走进了父亲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记得有一年父亲过生日,母亲没在家,哥哥给父亲做了一碗他最爱吃的长寿面,一向不苟言笑的父亲变得高兴和健谈起来,给我们讲打仗时的故事。因为头部受过伤,记忆力减退,父亲很难清楚地述说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在只言片语中,依然能展现出战争的残酷、军人的牺牲奉献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1947年2月,刚满18岁的父亲参军了。直到这一年的8月,他先后在二野六纵队十八旅担任连通讯员;跟随刘邓大军在鲁西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并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胜利越过宽达30里的黄泛区,保护二野指挥部领导渡过汝河、淮河,进入大别山地区开辟根据地。

  父亲说起这段经历,心情十分沉重。他永远忘不掉当时战斗的惨烈:强渡黄河时,敌人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大炮,我军战士仅靠老百姓的小木船强渡天险。炮弹在河中炸开,一船人一船人地往河里翻,河水都被染成了血红色;过黄泛区时,没有道路,没有隐蔽物,部队陷在过膝的淤泥里,前进都十分困难,国民党的飞机肆无忌惮地狂轰滥炸,不知多少年轻的生命牺牲在那里……刘邓大军从出发时的12万人锐减到6万人,几乎所有的重武器都损失殆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正是由于这些鲜血和生命的付出,挺进大别山拉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刘邓大军为人民解放战争建立了卓越功勋,同时也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

  当年10月份,在湖北境内的一次攻城战斗中,一颗炮弹飞过来,正好落在连长和父亲之间,连长牺牲了,父亲的头部和颈部被炸伤,血流满面,昏迷不醒,一名受了轻伤的通讯员找人把父亲抬到后方医院治疗。11月,国民党成立了“九江指挥部”,调集10万重兵围剿大别山,刘邓大军开始战略转移。到1948年春,主力部队已转移出大别山,根据地全部变成了游击区,形势非常严峻。这期间,重伤员不能跟随大部队转移,父亲留在当地养伤。

  大别山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但是我军每次撤出后,革命军人家属都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屠杀,老百姓都被杀怕了,如惊弓之鸟。据父亲回忆,刘邓大军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整村整村地躲进山里,连找个向导都十分困难。国民党还在大别山地区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础,当时留下来的伤病员大批遭到各级民团、保安队的残害,只要抓住就杀,不留活口,医护人员因为要四处巡诊,几乎没有能活下来的。

  有一次,父亲躲在山洞中养伤,三天没有吃饭,饿得实在受不了,晚上就悄悄摸下山,敲一户老乡家的后门。老乡开门一看是伤员,一句话没说马上关上门,回屋把灯吹灭了,又盛了一碗饭从门缝塞到父亲手里,并且摆着手让父亲赶紧离开。还有一次,父亲随身只剩下一颗手榴弹了,想作为自己最后保护生命尊严的武器。眼看山下围剿的国民党军队就要搜到山上了,父亲只好东躲西藏,在山上“转悠”,等国民党军队撤离后,再摸手榴弹,不知什么时候它也耐不住“寂寞”,寻找自己的“自由”去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1948年2月,父亲伤愈,与其他伤病员逐渐汇聚在一起组成游击队在大别山坚持斗争。随着队伍逐步扩大,他们重又回到解放全中国的大军中,一路南下打到四川开展剿匪工作。在那个年代,身高1.75米的父亲算是大高个儿,参军后一直负责扛重机枪,三个人一组,没有重机枪时,就一个人负责扛轻机枪。后来,父亲走路时永远都保持着扛机枪的姿态,一个肩高、一个肩低。

  1951年,父亲作为铁路纵队的一名排长奉命入朝作战。沉默寡言的父亲对这段历史没有更多提及,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观看铁路纵队在朝鲜战场用人抬肩扛保证铁路线畅通的影片《激战无名川》时,父亲泪流满面,那是我记忆中惟一一次看见父亲流泪。志愿军在朝鲜打仗实在是太苦、太难了,不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可以轻易明白和理解的。当1955年2月父亲随最后一批铁道兵回国时,腿上还遗留着美军的弹片,后来弹片虽然被取出来了,但是父亲的腿伤一直没有彻底治好。父亲患夜盲症多年,一直不肯吃糖,都是在朝鲜长期没有青菜,只吃米饭拌糖和雪水留下的后遗症。

  因为家里穷,父亲参军时几乎没有文化。到部队后,在行军途中战士们每人在背包上捆一块木板,写上字给后面的战士看,一路行军一路学习,父亲就这样在部队的大熔炉里扫了盲。战争结束后,父亲又先后到部队开办的速成中学、铁道兵指挥学院等学校培训,文化知识和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父亲性格沉稳、待人诚恳,在部队的后期主要从事群众工作,1978年父亲转业到唐山市工作,直至1985年离休。

  父亲虽然一直饱受伤病的折磨,但是从不表白,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曾喊过一声疼,叫过一声苦。在父亲心里,能从战场上活下来看到新中国的成立,能娶妻生子,生活平安,衣食无忧,就已经很知足、很欣慰了。他感谢从战场上把他救下来的通讯员,感谢在饥饿中给过他一碗饭的老乡,感谢每一个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记得小时候,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带着母亲和我们一起逛公园、照相,充分地享受生活。

  父亲到40岁才有了我这个女儿,对我的宠爱一直令两个哥哥十分嫉妒。父亲从不喜欢多说一句话,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我做错了事,父亲从来也没舍得动过我一个手指头;我住校了,父亲会在周末骑着自行车去车站接我;我想看书,父亲会带我到图书馆借阅;我考上大学了,父亲那份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如果不是重病在身,父亲一定会亲自把我送到上学的城市。火车开动了,我望着站台上渐渐远去的父亲的身影,泪眼模糊,但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别竟成永诀。在我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2个月后,父亲就突然病逝了,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成为我心中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痛。

  父亲的猝然离世使母亲一下子病倒了,家庭也陷入了困境。那时的母亲已经50岁了,没有经济收入,哥哥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我能否继续读大学成了未知数。母亲和父亲一样,也是极为坚强的人。她下决心“一定要把女儿供出来”,硬是靠一台老旧的缝纫机和一双灵巧的手成批加工服装供我读书。4年间,母亲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每天蹬缝纫机到深夜,在1点之前几乎没睡过觉。母亲肾不好,一天下来腿肿得像茄子,一按一个坑,晚上睡觉必须在腿底下垫一床被,到早上肿胀消了再接着干。就这样,终于供我读完大学。

  在父母亲这种乐观、坚守,勇于承担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影响、激励下,我和哥哥的心中不断升华着对生命意义、生活真谛的理解。哥哥在工作中创新求实,敬业奉献,凭借一身扎实的技术功夫和出色的工作表现,从助理工程师成长为一名央企下属公司的董事长,曾荣获“唐山市十大科技青年”称号;我也从一个稚嫩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为我市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踏踏实实做出一份贡献的妇联干部。

  25年过去了,我非常想念我的父亲。今年清明节,我们搀着母亲一起去给父亲扫墓。母亲如今生活得健康快乐,我们一家人和谐幸福,可以告慰在鲜花怀抱中的父亲了。

.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6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冀公网安备13024002000481号
Published at 2025/11/16 6:45:54,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