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图书馆
看着老照片,白坤、戴昊天、张秀华(左至右)百感交集。记者郑勇摄
(记者雪漫刘珲实习生杜思斌)“看到这张老照片,就想起了以前的图书馆。”本报7月12日A8版刊发的震前图书馆照片中的大辫子姑娘和最右边戴眼镜的男青年都找到了。他们都曾在市图书馆工作。7月13日,他们在本报编辑部重逢,聊起了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照片中间那个扎着大辫子的就是我,那时候我才19岁!”聊起30多年前的事,张秀华言语中难掩激动。今年58岁的张秀华已经退休,在图书馆工作了30多年的她对图书馆有着深厚的感情。照片中最右边戴眼镜的男青年叫戴昊天,拍这张照片时37岁。历经39年岁月风霜,如今他已经是76岁的老人,可对于老图书馆的记忆却依然清晰。见证了这张照片拍摄的市图书馆原馆长白坤也来到编辑部,和老同事们见面,共同聊起震前的图书馆。
他们清楚地记得,这张照片拍摄于1972年夏天。那年5月23日唐山图书馆复馆,照片中他们身后的2层小楼就是当时的图书馆。震前的唐山图书馆面积3200平方米,就位于现在的凤凰道上,是一座“工”字形的欧式建筑,非常漂亮。“唐山图书馆”5个大字是郭沫若亲笔题写的。
张秀华回忆说,拍摄照片时,她刚参加工作不久。照片中有她的同事,还有前来借书的读者,在1976年的大地震中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永远地离开了,图书馆也全部震毁,这张照片成了永久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