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沟里的明星》闪耀舞台
(田艳林、张森)6月25日,迁安首钢工人俱乐部内,一部动人的评剧正在上演,精彩的演出打动了在场的观众。演出结束,整个剧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部评剧就是以迁安市石梯子沟村原党支部书记史明星为原型创作的《山沟里的明星》,出演这部评剧的是迁安市艺术团。
别看这只是一家县级艺术团,但它的演出实力、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却非同一般。从2002年改制至今,走《徐流口》、进《仁义胡同》、颂《山沟里的明星》,可以形象地概括迁安市艺术团这些年的风雨历程。数量虽然不多,却足可骄人。
第五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徐流口》荣获艺术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并获得13项单项奖;在第七届河北省戏剧节上,《徐流口》获得“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奖”和“创新剧目奖”;2008年,《徐流口》荣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在第六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仁义胡同》荣获最高奖项——优秀演出奖。
作为一个县级市的艺术团,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能够拥有如此精彩的表现,没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没有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没有一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一切都是难以做到的。
2004年,迁安市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杨各庄镇徐流口村在村党支部书记秦玉和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脏、乱、差的山村变成了全市的样板村,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迁安市艺术团敏锐地察觉到徐流口村在社会主义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的表率作用,立即组织创作班子,深入到徐流口村体验生活。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创作出了大型现代评剧《徐流口》。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他们不等不靠,积极排练,终于将《徐流口》成功搬上舞台。此剧先后在迁安及周边县区巡演了150多场(次),受众人数多达十几万人次。
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2007年,迁安市艺术团又以评剧《仁义胡同》创作为突破口,再上一个新台阶。“仁义胡同”故事在迁安市建昌营镇流传多年,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经过主创人员的反复研究,他们巧妙借鉴电视剧《武林外传》的手法,将其演绎成轻喜剧的风格。该剧在第六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亮相,一举获得优秀演出奖。组委会专门召开研讨会,专家高度评价《仁义胡同》,称该剧“表现手法的创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上,堪称力作。”
今年3月,该市石梯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史明星在工作岗位上猝然离世,引起人们深深怀念,在全市上下迅速形成学习史明星的热潮。3月9日,迁安市艺术团接到编创宣传史明星事迹剧目的任务后,毅然推掉所有商业演出,立即组织主创人员深入石梯子沟村进行采访。为了保证剧作的高质量,他们聘请国家一级编剧李汉云、国家一级导演谷奎林担任创作和执导,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剧本创作。5月1日,市艺术团正式进入排练阶段。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演职人员每天坚持12小时在排练场,终于实现了在5月底进行汇报演出的既定目标。
“责任和创新让我们不断向前,我们一定要把《山沟里的明星》排成精品,向建党90周年献礼。”团长王晶朴实的话语,传达出整个艺术团人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