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35年
我从废墟中走来,身上带着伤痕,带着一棵曾经滴血的心。
我从不悲观,骄傲永远写在我的脸上。我是中华儿女,我是燕赵子弟,我是唐山人。
我是唐山人——这就是一声号角,这就是一面旗帜,这就是一种力量。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从一栋栋新楼到一处处美景;从南湖公园创世纪的描画到曹妃甸展开海洋般宽阔的开放胸怀……
我是唐山人,我有独特的聪明才智,我有不屈的勇毅刚强,我有永远的感恩博爱。我的勇气不是从嘴上说出,而是从脚下做起;我的力量不是展示肌肉,而是肩起重担;我的信念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印在大地。
我这35年,不用说惊天动地,不用说可歌可泣,我只说,我是重生的凤凰,我是中华民族前进的一个缩影。
来吧,我亲爱的唐山兄弟姐妹,请饮一杯美酒吧,这酒酿自勤劳,酿自智慧,酿自美丽!
来吧,我亲爱的唐山兄弟姐妹,让我们挽起刚强的手臂,让我们汇聚起骄傲的美丽,继续赶路吧!
——题记 汪庆成
李升堂:让抗震精神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赵雅静)
35年前,“7·28”大地震发生,唐山周边公路、铁路、桥梁毁坏殆尽。他果断拍板,和战友们用眼看、耳听、大脑分析的办法,在15天里指挥3000多架次救灾飞机安全起降,未发生任何差错,最多的一天指挥飞机达356架次,最短起飞间隔仅26秒,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他就是原唐山飞机场调度主任李升堂。
抗震经历讲不完
1977年5月25日,李升堂和他的战友们被中央军委授予“集体一等功”,以表彰他们在抗震救灾中的英雄壮举。他们的事迹,对于重获新生的唐山和唐山人民来说是一份可贵的精神财富。
军队、院校、社会各单位每年都会邀请他去做报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为他做过专访,香港、台湾的记者也走进他的家中,听他讲述抗震救灾的经历。
每年“7·28”和清明节,他都会去地震博物馆,在缅怀罹难亲人的同时,为前来参观悼念的人讲解当时抗震救灾的情景。一些参观者请他签名、合影,与他交换联系方式,因为没有准备,他只好把名字和电话写在参观门票上。有一次,十几位外地民工听到了他的讲述,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您讲得太好了,这次到唐山我们没有白来。”
“唐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唐山人民是伟大的。”他说,“抗震救灾的故事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要还有精力,我就会继续讲下去。”
英雄故事写不尽
1995年,为纪念抗震救灾20周年,有人请他写一篇大地震时空军机场抗震救灾的回忆文章。他想写,但是又怕写不好。别人鼓励他说:“写历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回忆这段历史,可以弥补这段空军抗震救灾的历史空白。”听了这话,李升堂的内心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于是他这个“从来没写过书、出身军人、舞刀弄枪”的人开始写起了回忆录,经过三易其稿后第一次发表了回忆文章,立刻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之后,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又开始写书。经过两年多的伏案,2010年,20多万字的书稿《空中生命线——唐山大地震空中救援亲历》终于正式出版。
2010年7月22日上午,李升堂在我市举办了新书签售会,100本新书半小时内销售一空。他欣慰地说:“两年多的心血,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总算是给大伙一个交代了。”
日前,李升堂表示《空中生命线》将再版,他说,“抗震救灾中有许多英雄的故事至今不为人们所熟知,我要把这部分内容补充进去,英雄是不能被忘记的。”
抗震精神永不忘
李升堂说,震后35年来,他一直在努力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宣传抗震精神。
有一次,他为一群小学生讲抗震故事,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疑惑,他们以为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就像他们平时写的作文一样。这事对他触动很大。
“孩子们对这段历史不是很了解。应该让下一代把这种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让他们记住并学习唐山人民在大灾难面前公而忘私、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懂得感恩的城市品格。记录并传播这段历史,是每一个经历过大地震的唐山人的责任,要让抗震精神永世传承。”李升堂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