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孩子5个好去处
(记者赵立峰)足不出户,“宅”在家里上网、看电视,不管父母如何劝说就是不愿出门。暑期到来,许多孩子变成了标准的宅童,令家长大伤脑筋。业内人士出了5招,解决这一难题。
暑假本是休息玩乐的好时光,但许多中小学生放假后足不出户,选择以上网、看电视等方式“度假”。四年级学生金萌萌说,上学时功课很多,没时间好好玩电脑,暑假正好可以把这些都补上。市民陈女士则为她的儿子发愁:儿子暑假玩游戏成瘾,一放暑假,她就明示儿子,每天可以上网两个小时,可是后来她发现,儿子每天除了吃饭就是上网。她一怒之下拔掉网线,谁知儿子竟然大吵大闹,还拒绝吃饭。陈女士说:“他天天窝在家里上网玩游戏,暑假过去了这么多天,下楼仅两次,真令人发愁。”
在这样的“宅”生活下,许多孩子很少运动,体形变胖,性格孤僻,视力下降。据了解,“宅童”年龄大多集中在14岁以下,也就是小学阶段。小学生之所以养成上网、玩游戏的不良习惯,主要是家长对孩子的兴趣引导不够,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综合兴趣培养较少。
暑假时长期“宅”在家里,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害处的,如果家长强行不让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甚至打骂、训斥,极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专家建议家长们为孩子多安排一些户外活动,规定并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或者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参加一些活动,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记者通过搜集总结和采访业内人士,得到了5个行之有效的“治病良方”。
游 泳
游泳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运动,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为提高孩子的情商、智商打下良好的基础。游泳可以消除孩子孤独、焦虑、恐惧等情绪,同时身体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使孩子们体格更健壮。除了游泳之外,还可以让孩子参加篮球、棋类、跆拳道等兴趣班,获得一项体育技能。
参加社区活动
我市各社区普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工作平台,解决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以及节假日未成年人的失管失教问题。不少社区都开办了“学习吧”“电子教室”“图书借阅室”,并依托社区活动中心等处的上网设施,建立了面向未成年人的公益性上网服务场所。还有的社区邀请青少年担当“小小文明劝导员”“小小城管执法员”“创建知识宣传员”,为他们提供了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
到夏令营锻炼
为了不让孩子“宅”在家里,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或者夏令营,学到什么倒是次要的,主要是和伙伴们在一起玩耍交流,孩子性格不致变得孤僻和冷漠。家长也要尽量抽出时间带孩子外出,利用旅途见闻开拓孩子的视野。节假日选择市内景点,如南湖等处是个不错的选择。
去书店看书
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应该经常带孩子去书店看书。因为书店环境比较安静,大家都在认真学习,安静的氛围让孩子的心也收了不少。
做义工
在国外,11岁至15岁的孩子已经进入社会,打零工,自己挣零花钱。国内的家长也可以借鉴国外父母教育孩子的经验,让孩子去做义工。比如去敬老院当义工照顾老年人,到图书馆当义工整理图书等。11岁至15岁的孩子也应该学会承担一些责任,从而懂得如何面对社会。
.